

在電力交易中,當售電公司、發電、用電不是一個主體時,各方很難互相信任。可信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使發電量、上網功率等多方信息交叉驗證、公開透明,在網絡環境下構建公平的交易機制。 國網基于區塊鏈技術自主打造的電e貸、電e票等金融服務產品,為電費金融類應用提供票據保存、鏈上審核、票據溯源、流轉管理等功能,實現了票據全程可查、可驗、可信、可追溯。 今年5月,國網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一批《能源互聯網技術研究框架》科技項目,10個項目自2019年10月啟動,研究周期最長不超過2021年12月,基于主側鏈的電力區塊鏈技術應用模式研究是其中的研究方向之一。 下一步,國網將持續完善以可信區塊鏈為底層技術支撐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基礎設施,依托國家電網公司資源和產業鏈優勢,推進可信區塊鏈技術研究成果在新能源云、電力交易、大數據征信等領域深度應用。 南方電網:以區塊鏈技術破解當前綠證制度困局 南方電網公司也已提早布局區塊鏈技術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 從2017年開始,我國開始在政策層面醞釀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規定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份額中的比重。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對各省級行政區域設定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 為化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執行中大規模配額發放、分布式配額交易、配額完成情況有效監審等一系列復雜問題,南方電網公司依托國家能源局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支持能源消費革命的城市-園區雙級"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將綠色證書交易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在珠海開展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綠證交易平臺試點示范。 該項目構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綠色證書分布式交易模式,是國內"區塊鏈+能源"領域最早的探索應用。 綠證是綠色電力證書的簡稱,是國家對發電主體每兆瓦時(MWh)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唯一代碼標識的電子憑證。南網稱,區塊鏈技術的引入,不僅為綠證的開發環節"增信",還能增強綠證流動性,更重要的是能為綠證找到更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從而推動市場自發購買,為破解當前的綠證制度困局提供全新的可行解決方案。 在珠海"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中,引入了基于國產加密算法和電網私有鏈技術,建立綠證交易平臺,以接口服務的形式支持綠證的登記、交易、流通和注銷等管理業務,實現了分布式資源用戶、綠證購買商等不同主體身份的安全認證和綠證交易的高效運作。 在應用層面,上述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賬戶信息記錄、交易信息保存、流通蹤跡溯源和監審過程透明,保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對應的綠色證書的全生命周期可信受控。 從更廣義的范疇來看,區塊鏈技術與能源互聯網"天生登對":能源互聯網具有開放互聯、以用戶為中心和分布式對等共享等特點,且能源交易模式正由集中式向分布式發展。能源互聯網存在需要大量計算的情景,如能源系統的運行、調度、分析等,通過技術攻關利用區塊鏈的計算能力,可提高能源互聯網的計算速度、降低計算成本;區塊鏈使用共識機制和激勵機制,可大規模協調大量主體參與,解決電網優化運行、虛擬電廠等涉及大規模主體協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