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人士表示,這些新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區,或為地方政府瞄準新能源汽車產業熱潮,拉動當地經濟的重點投資項目;或為部分進入工信部“黃牌”警示名單的企業進行自救的行為。與之相配套的動力電池項目也開始紛紛投資新建項目,競爭格局愈發激烈。相關人士表示,根據以往的經驗,當產業快速發展的時候,企業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產能擴張上,反而會忽略了基礎技術的積累和突破,并不是一件好事。
2015年至今,全國各地有意建設或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可計算多達30個,投資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這些新能源汽車建設項目大多以“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的形式存在,并且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直言,“即便我們在市場規模上超過了國外,但在技術層面卻并沒有發力。”陳清泰將其形容為“蘿卜快了不洗泥”。由于新能源產業過熱,在原有的相關企業快速擴張甚至打通上下游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新進入這一產業領域的企業。魚龍混雜、技術基礎薄弱、人才團隊匱乏、行業經驗不足、產業鏈整合能力差等問題不可避免。
以動力電池產業為例,盡管產業的迅速擴張讓相關企業實現了快速成長并盈利,但由于技術實力薄弱,趕進度占市場拿補貼的投機行為客觀上加劇了安全事故的爆發。
在新能源汽車投資熱潮的背后,可能帶來的產能過剩問題同樣值得關注。有業內人士分析,2016年成規模的動力電池企業總產能合計約為61GWh,考慮到產能釋放過程,若以產能釋放因子0.6計算,2016年動力電池市場的有效產能可達37GWh,按照預測市場需求30GWh計算,則有7GWh的過剩。而這種算法還未考慮大量中小規模的鋰電池企業以及從其他行業進入的企業所投資和增加的產能,動力電池市場局部過剩的隱患已經存在。
有統計顯示:各地正在建設的30多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其產能加起來已經高達300萬輛,遠遠超過國家規劃的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200萬輛的要求。若算上早幾年已經上馬的項目及正在醞釀中的項目,未來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情況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