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良性循環時期到來,在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市場用電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對用電需求是:電力和電量都在增長的情況下,用電負荷增長的速度大大高于用電量增長的速度。占全國火電大機組裝機容量1/3的國產300MW機組,肩負日益加大的調峰任務。
以上海電網為例,1997年上海用電量同比增長5.48,1998年為5.18;1997年上海電網用電最高負荷7955MW,比1996年凈增648MW,增長8.87,而1998年上海電網用電最高負荷達9018MW,比1997年凈增1062MW,增長幅度達13.35,致使用電峰谷差繼續拉大,這就要求機組要有相當高的可調性,應能在設計的最高和最低負荷區域內穩定地運行。
外高橋發電廠所處的上海電網電源結構全為火電。在機組發電之前,上海電網為了調峰,多臺125MW機組已實行兩班制運行。而這幾年來,峰谷差的增長幅度越來越大,從調度的時效性和電廠的操作可行性來看,300MW機組參與電網調峰是形勢所迫;但作為按帶基本負荷設計的機組,電廠必須在機組的可靠性和經濟上加以研究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才能跟上這種結構性轉變的市場需求形勢。
1 外高橋發電廠概述
外高橋發電廠地處上海浦東,一期工程安裝4臺引進型國產300MW機組。于1995年4月25日至1997年9月19日4臺機組先后投入運行。
1998年全面完成國家計劃任務,發電量65.95億kW.h,超額完成3.1%;供電煤耗完成346g/(kW.h),比上年同期降低3g/(kW.h),節約標準煤1.88萬t;人均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了78.86萬元。1998年機組的等效可用系數為89.9%、發電負荷率僅為71.7%、機組的120MW低負荷調峰增加1790h(由于1998年4臺機組全年投入商業運行,而1997年4號機組至當年9月19日通過168h試運行,所以在1998年機組120MW低負荷調峰總時數增加),為上海電網負荷調度作出貢獻;3號機組和2號機組到1998年初分別連續運行了234d和269d,外高橋電廠作為電網里的一個可靠的電源點,其調節負荷的能力已占網內平均日用電峰谷差的1/4。
從1995年4月25日第1臺機組通過168h以來的4a間,外高橋在邊基建、邊調試、邊生產、邊還貸的過程中,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在參與電網深度調峰的同時兼顧到機組經濟性、可靠性的同步提高(見表1)。
表1 4臺機組1995~1998年間的運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