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德國《焦點》周刊報道稱,“明年開始,荷蘭正式改名了!”荷蘭政府12月28日正式宣布,從2020年起,該國對外宣傳一律改用正式國名“尼德蘭”(Netherlands),而不再是昵稱“荷蘭”(Holland),以重塑更積極的國際形象。根據荷蘭政府的決定,自明年1月起,所有荷蘭企業、使館、政府部門和大學等機構,對外一律使用正式國名“尼德蘭”。同時,政府也希望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及歐洲電視歌唱大賽上使用正式國名。這項正名計劃將花費20萬歐元。
荷蘭政府希望通過“改名”,提升該國的國際形象。正名計劃還包含推出新的國家形象標志——將使用了20多年的“荷蘭”一詞與國花郁金香組成的形象標志,改成“尼德蘭”橙色縮寫字母“NL”的圖案。
“以前對外宣傳,只推廣國家的一部分,有一點奇怪。”荷蘭外交部一名發言人說。事實上,“荷蘭”指的是該國12個省份中的兩個省份,包括阿姆斯特丹所在的北荷蘭省以及鹿特丹、海牙所在的南荷蘭省。這兩個省份早在19世紀就成為該國的經濟和財富中心,之后一直在荷蘭對外宣傳中處于“中心地位”。
突出“荷蘭”的對外宣傳方式,造成了北荷蘭省和南荷蘭省的過度旅游。觀光客一窩蜂涌入擁有郁金香花田、風車村、國際法庭等景點的這兩個省。像擁有85萬人口的阿姆斯特丹,去年接待游客近1900萬,幾乎所有去荷蘭的游客都去了阿姆斯特丹。這也導致阿姆斯特丹異常擁擠,并衍生出各種問題。相反,其他省份則較少有人踏足。荷蘭政府希望,正名計劃可以將游客分流到其他省份,讓這些省份也享受旅游商機。
荷蘭擁有非常強的海上傳統,很多年前就開始填海造國,造海底,造田地,發展農業和其他行業。現在荷蘭人做各種海上項目,包括油氣的開采,同時也在進行海上風電廠的設計,建設和運維工作。荷蘭很多公司都在海上風電行業工作,現在他們已經在整個海上風電的全過程的各個環節,都積累了很多的技術經驗,而且在歐洲甚至世界都享有盛譽。
說道荷蘭的海上風能,之前我們就曾簡單聊過,這回咱們深入一下,看看荷蘭的海上風能這么強的原因。
降低成本
荷蘭政府的海上風能計劃是使用“可持續能源生產激勵計劃”(簡稱 SDE+)來支持投標和補貼立法的。SDE+是針對在荷蘭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和非盈利機構的補貼式激勵機制。在這個激勵機制下,所生產的電力價格會有一個上限,為補貼計算提供一個基數。SDE+會把這個基數和化石燃料電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價補貼給海上風電生產公司。
每一次的招標中,投標價格最低并完全符合其他所有機制規范要求的公司可以被許可:30年建設、運營和停產海上風電場的權利,并會得到15年的SDE+補貼。
荷蘭式“不走尋常路”
荷蘭的系統是非常獨特的。像其他國家一樣,在荷蘭,風電公司需要競標來取得國家分配的項目。而不同之處在于,政府制定并規范化所有建設風場的一切條件,并承擔幾乎所有的前期工作風險,從而達到了大大降低成本的效果。雖然其他政府機構都有自己的職責(比如許可證,補貼政策,并網協議等),荷蘭政府已經制定出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框架,包括所有所需的步驟,文件和相關的法規來簡化整個過程。
荷蘭企業局會提供所有必要的現場研究和數據,并越來越重視這些數據的高質量。國家電網運營商TenneT負責建設海上風電場所需要的電網連接。同時健全的法律框架為設計投標項目的公司提供長期穩定的保障。而許可證和授權立法也給公司在設計范圍內提供足夠的靈活性來提供更好的投標價格。這一切共贏合作的結果意味著,風電開發商和運營商的風險和成本大大的降低,從而荷蘭人取得風電的成本降低,同時可創造就業率潛力很大。
海上風電供給鏈
荷蘭在全球海上風電行業的影響最大。在離岸能源行業擁有悠久的歷史,荷蘭不僅是該行業知名專家中心,并眾所期望在海上風電行業中繼續保持這個領先地位的國家。荷蘭公司和政府的相關經驗,知識已經參與到了全球范圍的每個海上風電場項目。荷蘭在海上風電行業的專長跨越了風電場開發和項目管理,風力發電機組件制造和供應,及風電場的平衡。荷蘭企業和研究機構同時在研發,離岸和環境咨詢,教育培訓等方面都具備很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