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脫黑向綠”是河南省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主要目標。今年初,河南省能源工作會議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河南煤炭消費占比降至70%以內,降低2個百分點;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5%,提高0.5個百分點。雖然這一數字與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提出的“到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仍有一段距離,但是,河南在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實現中原崛起之路上已然開始行動。
本期“能源70年·城市能源轉型巡禮”系列報道將聚焦中原河南,走進老工業基地洛陽、因煤而興的平頂山、有“煤城”之稱的焦作等多個地市,試圖為同類特點的城市尋找在能源轉型中可借鑒的經驗。
核心閱讀:
■在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即“2+26”城市中,河南省總共有7個,包括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
■新能源在技術、成本以及穩定供應、規模供應等方面存在問題,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投資存在“撒胡椒面兒”現象。
■從能源政策角度來看,要從國情省情出發,考慮資源稟賦和民情民意,因地制宜,聚焦新能源轉型方向,為可再生能源經濟的發展提出操作性較強的路線圖。
河南與全國的情況基本類似,尤其近些年,霧霾問題成為困擾發展的一大難題,環保約束成為硬約束,倒逼著河南能源轉型。然而,在轉型過程中,河南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環保約束倒逼河南能源轉型
能源轉型的重點是能源結構(包括能源生產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的變革。主要內容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能源轉型不僅涉及技術、設備、運營體系的創新,而且涉及利益關系的調整。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這為我國以及河南的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南省推進能源業轉型發展方案》,要求河南省必須加快轉變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較粗放的能源利用方式,向清潔低碳方向轉型,要求構建安全、綠色、經濟、高效的現代能源支撐體系,積極推進河南能源轉型。
河南能源轉型主要是為了應對資源、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盡管我們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保,但是這方面的問題日漸突出。在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即“2+26”城市中,河南省總共有7個,包括鄭州、開封、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他們不僅要達到河南省的要求,還要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空氣質量改善任務。2016年河南全省打響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綠色發展新理念,尤其“兩山”理論,成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河南人民自覺貫徹落實新思想新理念,在能源領域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技術、資金等影響新能源推進力度
資源稟賦決定了河南省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結構特征。1978年煤炭在河南能源生產結構中占比93.7%,2018年仍然占比高達85%。石油則從1978年的5.4%下降為2018年的4.2%。近年來,在限煤、減煤、發展光伏發電和風電等大背景下,河南的非化石能源占比上升,從0.9%上升到11%。從中長期來看,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肯定要進一步下降,但是很難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供應基本特征,以及由此進而導致的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基本特征。
從能源轉型方向來看,新能源的大方向基本明確,但是具體實施方案推進力度不夠。可能是考慮到新能源在技術、成本以及穩定供應、規模供應等方面存在問題,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投資存在“撒胡椒面兒”現象。客觀上說,由于不穩定和間歇性,導致風電、光伏發電“即發即用”難以實現,棄風棄光現象嚴重,分散式風電、光伏發電從粗放式發展轉向技術、質量、效益型發展空間很大,新能源潛力遠未發揮出來。從產業經濟理論角度來看,技術和成本是影響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事實上,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發電等方式的利用水平在快速提升、成本不斷下降、儲能技術在進步,在今后的市場競爭中需進一步提質增效。
從能源行業體制機制來看,由于能源安全占有重要地位,和全國的情況基本一樣,河南的能源行業深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盡管經過多年的市場化探索,能源行業如何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等問題仍然改革不到位,市場化改革道路依然漫長。
轉型方向要因地制宜且可操作
多年來,能源轉型是德國積極實施的可持續經濟的計劃之一,最終目標是用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實現可持續發展。2010年9月,德國聯邦政府推出《能源方案》長期戰略,提出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供應的主要支柱。有關研究預計 ,德國將進一步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超越其設立的目標,在 2020 年之前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將超過40% 。據報道,德國2018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40%,已經提前實現了目標。事實上,歐美國家在上一輪的能源轉型中已經實現煤炭向石油的轉型,而當前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屬于新一輪的能源轉型。因為石油市場供應穩定、價格適中、石油冶煉技術成熟、石油產品消費市場成熟等,曾經取代煤炭的主體地位。隨著石油市場不斷告急,德國政府和民眾進一步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由于歷史原因,德國和日本一樣民間反核力量聲勢浩大,所以德國的新能源最終集中在風能、太陽能等方面。
這也給我們一點啟示,從能源政策角度來看,要從國情省情出發,考慮資源稟賦和民情民意,因地制宜,聚焦新能源轉型方向,為可再生能源經濟的發展提出操作性較強的路線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能源轉型漸變過程。
從政府補貼來看,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曾經歷過爆發式增長,而后補貼逐漸緊縮,回歸市場理性發展。通過制定新增裝機目標、補貼削減、可再生能源招標等舉措對光伏發電等進行有效調控。對此,企業界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心理預期,回歸市場、依靠產業核心競爭力是市場經濟的本能行為。
從轉型方向來看,河南是一個油氣匱乏的省份,煤改氣、沼氣、地熱等能源專項工程只是能源轉型的歷史過程,積極利用太陽能、風能是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要加大技術研發、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直接進入能源新階段,實現跨越式發展,既要解決能源總量問題,又要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解決能源結構這個突出問題。
能源轉型加快實現綠色發展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血液。能源轉型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將引發和助推新一輪產業革命。河南目前發展新能源不僅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清潔的動力,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領域投資保持了快速發展,同時帶動了能源互聯網、電動汽車、儲能等產業發展,新能源作為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從長遠來看,新能源將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新能源的深度融合,進入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生活方式的新時代。
能源結構的清潔化、低碳化是實現綠色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隨著煤炭消費減量、替代以及清潔高效利用水平的提升,隨著高耗能制造行業(包括鋼鐵、電解鋁等)的工藝改造、電能替代等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產品能耗不斷下降,污染物排放大幅度減少,大氣質量逐步改善,有助于減緩區域總體的環境約束壓力,同時減輕制造業環境約束壓力,促進制造業綠色發展的和正常平穩發展,筑牢生態發展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