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伍夢堯 通訊員 金振文 程權 楊培斌
10月12日,國網天津電力向天津市政府遞交了“電力數據看經濟”前三季度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天津市全社會用電量實現穩步增長,第三產業增長6.14%,增幅最為明顯,為下一階段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發展政策提供了可信數據支撐。
工作人員檢查綠色能源網屋頂光伏發電設備
“國網天津電力將通過建立能源數據指標體系和共享機制,正在為天津打造城市‘智慧能源大腦’。”國網天津電力互聯網部主任王劍鋒表示,今年8月,國家電網公司與天津市簽署《加快實施“三型兩網”,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戰略合作協議》”),開啟了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津落地共建共享新階段。年內,國網天津電力將試點建成電、氣、水、熱能源資源數據及氣象、交通、管網等市政數據的統一歸集平臺,開發住房空置率、群租房分析、金融信用評價等10大數字產品,深入挖掘能源大數據應用場景和價值,為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國網天津電力工作人員正在監測檢查能源大數據中心數據。
綜合能源服務提升用戶獲得感
“通過主動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量身定制用能方案,我們為客戶算好經濟賬,使電力客戶獲得實惠。”國網天津電力市場處處長任帥向記者表示。
為更好滿足不同客戶的用能需求,今年,國網天津電力正式建成綜合能源服務中心,可根據客戶能源利用需求因地制宜為客戶提供風光儲、地源熱泵等綜合用能方案,向客戶提供“供電方案+綜合能源服務”的全業務服務增值服務。據國網天津綜合能源服務中心王嘉庚介紹,在國網天津綜合能源服務中心內,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系統監測數據清楚了解219戶企業綜合能源項目運行情況,現場優化策略并下達調控指令,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服務電力客戶降低用能成本。
慧風溪小鎮照片
已運行兩年有余的北辰產城融合示范區綜合能源服務項目成效已十分明顯。園區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風光儲微網、地源熱泵、電動汽車充電樁五個系統,不僅實現了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更在智慧能源管控平臺的智能調度下,實時以最優用能組合為商務中心提供能源供給,每年可節約電能200萬千瓦時,預計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資成本。
在現有實踐的基礎上,國網天津電力將繼續聚焦園區、景區、樓宇等場景,不斷完善多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一體化內部協同作業流程,加快推進傳統供電業務與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的深度融合,以盡力滿足不同客戶的個性化能源需求,真正提升用戶用電獲得感。
優化能源服務實現高效用電
10月14日,400余塊新型智能電表正在天津計量中心進行檢定。通過這種升級后的新型電表,用戶可以遠程實時查看家用電器用能情況,并獲得系統提供的能效分析建議,進而優化用能習慣。近期,這款電表即將在天津濱海中新生態城惠風溪智慧能源小鎮試點應用并進行推廣。
操作使用智能家居
這一項目的落地,得益于“9100行動計劃”的正式推行。今年,國家電網與天津市共同啟動了實施涵蓋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在內的九大行動、百項任務,即“9100行動計劃”,內容涵蓋堅強智能電網、泛在電力物聯網、智慧能源生態等九大方面、100項任務,全方位深化戰略合作。
慧風溪小鎮照片
作為泛在電力物聯網在津落地的示范項目,惠風溪智慧能源小鎮將在建設中充分應用智能量測、智慧建筑等先進實用技術,除了新型智能電表,還將建設電動汽車“一拖多”充電系統、綜合能源服務廣場等項目,并利用先進的建筑及能源技術實現所需能源100%自產,以推動清潔能源高比例利用,實現有序高效用電。
與此同時,天津市的另一座智慧能源小鎮——北辰產城融合區,也將建設柔性交直流混合配電網以讓光伏、儲能、電動汽車與電網實現可靠互聯,同時光伏、風力、地熱等多種能源的綜合運用也將進一步優化能源服務方式,助力節能減排。
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10月12日,在天津西青區賽達工業園內,雙臂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正在進行它的第十次現場作業。與傳統人工開展帶電作業方式相比,這一機器人的成功上崗大大降低了人身安全風險,有效提升了帶電作業的安全水平。而這種機器人,正是由“改革先鋒”張黎明帶領創新團隊完成的研發,是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力行業現場作業中的創新應用。
據張黎明介紹,作為全球首臺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雙臂全自主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配備了多傳感器融合的定位系統,可實現對導線的毫米級識別定位并采用雙臂配合,還能夠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像大腦一樣主動規劃作業路徑,高效完成工作任務,大大提升了帶電作業的效率與精度。值得一提的是,同樣由國網天津電力研發的單臂人機協同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兼具了機器人操作的安全性和人工操作的靈活性雙重優點,也能夠滿足復雜情況下的帶電作業需求。
目前,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已開始在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保電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這一帶電作業機器人將在天津進行產業化生產。國網天津電力也將利用新型智能機器人,不斷提高作業效率、提高供電可靠性,拓展新技術在天津的落地使用,進而加快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國網天津電力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