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下韌性成長 工業博物館面臨融合發展考驗
工業博物館是博物館諸多行業博物館形式的一種,但隨著其數量的增多,各種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在近日由首都博物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當代博物館建設及展覽詮釋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博物館界的專家學者就當下工業博物館定位不明確,展陳設計的局限性,開放程度不夠等問題進行了探討。故宮博物館原副院長,現上海大學副校長段勇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工業博物館是與技術革命聯系最密切的博物館類型。在當今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工業博物館應該積極關注、適應、參與到當代博物館的巨大變革中去。
與時代融合發展刻不容緩
身處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中,工業博物館正面臨巨大改變。從現有的工業博物館來看,觀眾代入感差,體驗感較弱,新技術應用率偏低等,與時代融合發展刻不容緩。
段勇介紹:“未來博物館應探索運用智慧博物館技術來重塑博物館形態,將靜態實物單向的展示模式逐步轉變為動態虛擬雙向互動模式,重構博物館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關聯關系。例如上海玻璃博物館在展覽中采用了多種技術,包括用VR技術展示玻璃制品的生產工藝流程,用3D打印技術現場演示產品的制作。廣州地鐵博物館的VR科普站,通過VR虛擬設備展示廣州地鐵的發展歷史。高仿真鐵模型,有著“模擬駕駛室”,充分滿足游客的真實感,孩子們的體驗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將4萬多個展品數字化,無論何時何地都能看到想看的展品。”
展陳設計應突出工業特征
在展陳設計上,現有的工業博物館仍停留在以時間發展脈絡為軸線的展陳思路,忽視年輕觀眾群體的概念,仍采用觀眾被動接受展覽信息的展陳方式,使得整個展陳設計單一,代入感弱,缺乏互動性和娛樂性,忽視了年輕觀眾群體的需求。如太原兵工工運紀念館,在展廳里陳列了一些實物藏品或照片,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這樣的展陳觀眾無法從中獲得任何參與感。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在展陳創新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將舊廠房等工業建筑遺存進行改造設計后,作為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其工業廠區特有的鐵軌、煙囪、管道等元素,不僅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還將博物館的工業特色凸顯得淋漓盡致。例如,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將宇宙瓷廠的窯房改造成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完整展示幾十年前的各種設備,燒煤窯等,較好地還原了過去的生產景象,使游客有很強的體驗感,并可以系統地了解制瓷過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有關負責人指出,博物館的特色是由展覽組成的。工業博物館的內外部空間是工業文明的反映,在其展陳設計過程中,應打破以時間為主軸線的傳統展覽設計模式,嘗試圍繞生產環節、生產布局規劃等工業領域的突出特征來規劃展陳思路,設計展覽主線,凸顯工業遺產的歷史、科技、藝術以及社會價值。
工業博物館是要向公眾開放,向社會開放。所以開放是工業博物館的稟賦之一。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認為,一個博物館除了把展覽做好,還要把和展覽相關的博物館的工作做好,還要承擔社會使命,為地區的發展提供正能量。
工遺保護當推世遺申報
工業博物館作為工業遺產的一部分,其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起到促進作用。工業時代離我們最近、影響社會方方面面,工業遺產反映時代的變化,因此對最重要的、標志性的、價值獨特的遺產應盡可能原汁原味將其主體保下來,不但要保物質形態遺產(廠房、設備、產品等),也要保非物質形態遺產(生產工藝流程、口述史等);對地位、特色、價值相對次要的遺產,可以將其場地、廠房活態利用為文創等用途,但是也要盡量用適當方式記錄、反映其原有歷史、文化;對大多數一般工業遺產,除了發揮當地、社會力量保護利用外,可在研究記錄之后任其“自生自滅”(改造或廢棄)。
“我國對工業遺產的關注比歐美發達國家稍晚,但是起點很高,迄今國家文物局已將部分工業遺產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發布了多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國科協也在評選中國工業遺產名錄。段勇表示,當前傳播、保護和傳承工業遺產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推動工業遺產申報世界遺產,這是動員力度最大、傳播效果最好的途徑。過去以為我國工業遺產是舶來品,時代較晚,與古代文化遺產相比沒有申遺優勢,但是幾年前日本明治維新工業遺產申遺成功已足以改變這種認識,因此我國的洋務運動工業遺產作為世界最大農業國向近代工業國轉變的開端,同樣具備申遺價值,還有三線建設工業遺產,具有中國特定時代的特色,也有申遺潛力,但是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