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將會在哪些行業快速落地?
文 | 馬龍 阮熙侖
如火如荼的工業互聯網,將會在哪些行業快速突破?我們來看兩個案例。
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關麥當勞餐廳的選址。國際快餐巨頭麥當勞的選址一向以精準著稱,以至于很多餐企緊緊跟隨,紛紛選址在其周圍。
麥當勞餐廳選址往往會進行周密的計劃,進行審慎的定性、定量分析,是一個按科學程序執行的預測、決策過程,餐廳擬建規模越大,這個過程就越嚴格、精密。其常用選址方法有塞拉模型法、CKE餐廳選址法和商圈分析法等。
再是就是為什么工業革命誕生在英國。這個問題大家并不陌生,但結論卻有點出乎意料。因為在17世紀,荷蘭的經濟、技術、軍事都是世界一流,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中心。但這個世界中心偏偏沒能開啟工業革命,后來還是由英國引領了工業革命的浪潮。
清華大學教授文一在《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一書中的結論是“荷蘭可惜就可惜在,選錯了支柱產業。”他認為,荷蘭的支柱產業是漁業,海洋捕撈。而英國發起工業革命的,是紡織業。引爆革命的重點不是支柱產業本身,而是這個產業和周邊社會元素的關系。
簡單講,從規模上看,紡織業的賽道無限長,可以一直加速,它涉及到每一個人。但是漁業不行,它面對的是一個相對縮小的群體,早晚會到達一個極限。而從行業協作界面和分工的細密程度看,紡織業的革新,波及到各行各業,把越來越多的人,不管在全世界哪個角落,都可以卷入到這場大規模的分工當中。但是漁業不是,因為海里的資源有限,參與的人越多,人均收入反而越小,無法發起全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協作。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小到一個企業的經營選址,選址佳,即使經營者能力一般,也相對容易獲得成功;選址不佳,即使經營者再有能力,也往往難以彌補這一缺陷。大到一個國家的崛起,“放眼200年的現代化過程,19世紀的法國、德國和美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日本,20世紀中期的臺灣、香港和韓國、包括20世紀末的中國,無一例外,全是紡織業引爆的工業化過程。”
那么對工業互聯網而言,哪一個是光明的賽道?畢竟,紡織行業引領了工業1.0時代、電力行業引領了工業2.0、電子行業引領了工業3.0,那么哪些行業能引領工業4.0或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突破發展?
根據國家標準《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制造業,分為27個主要行業大類,如果按用途和出現的時代做簡單的歸類,吃、穿、住、用這些行業在工業化到來前已經存在,但其完成工業化要到工業1.0時代。工業2.0時代,典型的行業有化工、冶金、裝備制造和運輸設備制造等。工業3.0時代,則是以電氣、電子為代表行業。
現在,我們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希望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是選擇所有的行業同時開展工作呢?還是選擇可以實現突破、具有帶動作用的行業呢?
在工信部2018年工業互聯網72個試點示范項目中,46個項目有明確的行業屬性,26個項目無法看出其行業屬性。
在46個具有明確行業屬性項目中,前工業化時代或工業1.0時代的項目4個,分布在食品、服裝、煙草和印刷行業。工業2.0時代的項目29個,主要分布在裝備制造、冶金、金屬制品、非金屬制品、石化和汽車、運輸設備制造行業。工業3.0時代的電子類項目8個。另還有采礦行業項目2個,電力、能源行業項目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