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為推動萊茵集團關閉最后一家燃煤發電廠,德國政府將向萊茵集團補貼26億歐元。 目前,官方還未證實上述消息。不過,在周三晚間,德國已就這一議題在政治層面達成突破性協議。當時,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Merkel)與德國四個州的州長達成了400億歐元(合450億美元)的援助協議,煤炭行業仍是這些州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為應對氣候變化,德國政府需要萊茵集團變革,對德國政府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對萊茵集團來說,這也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但這份協議,推進了這一過程。 2011年,福島泄露事故爆發后,默克爾關閉了德國的核電站,為避免能源短缺,德國把退出煤炭能源的日期延長了30年。 相反,英國仍然允許核電站運行,直至使用壽命結束。因此,相比其他國家,英國幾乎完全不再依賴高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 不過,政治協議把退出煤炭能源的日期提前到2035年。
萊茵集團財務不確定性消除,未來或拆分 如果屬實,這筆補償將消除萊茵集團財務前景的不確定性,并通過剝離其可再生能源資產到一家獨立的公司,為股東釋放更多價值鋪平道路。 同時,得益于過去兩年,萊茵集團與競爭對手意昂集團(DE:EONGn)進行了復雜的資產互換,所以萊茵集團能夠承受得起這種重組。 高盛:萊茵集團有可能成為收購目標 高盛(NYSE:GS)分析師上周指出,作為歐洲第三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商,萊茵集團很可能成為收購目標,因為其可再生能源資產合低廉的估值極具吸引力。 萊茵集團的市值僅為EBITDA的7倍,而丹麥風力發電企業丹能(CSE:ORSTED)的市值約為EBITDA的14倍。目前,萊茵集團雖然較2016年的低點上漲了兩倍,但仍僅值危機前峰值的三分之一。
資本追捧清潔能源? 不過,德國不太可能歡迎外資收購萊茵集團,因為這家公司對德國經濟具有戰略意義,且根植于德國當地的能源供應。 但是,但本周早些時候,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NYSE:BLK)預測,由于對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的擔憂,全球資本將進行"重大的"重新配置。所以,轉向清潔能源后的萊茵集團,其股價仍可能迎來強勁的順風。 英為財情Investing.com顯示,歐洲基準指數泛歐斯托克600指數跌0.06點或0.01%,報419.48;德國Dax指數跌0.13%;法國CAC40指數跌0.09%;跌0.46%;意大利富時MIB指數漲0.17%;西班牙IBEX35指數漲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