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四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煤炭行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生產集中度逐年提高,生產布局持續優化,企業負債率回落,盈利能力回升,行業投資回暖。
2019年是國務院提出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第四個年頭。通過四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行業生產結構不斷調整,生產集中度提高;生產布局持續優化;企業負債率回落,盈利能力回升,行業投資回暖。
在消費方面,根據國家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消費占比下降2.1個百分點;根據中國煤炭運銷協會測算,2019年1~8月全國商品煤累計消費量26.3億噸,同比增長0.4%。
其中,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為14.1億噸,同比下降0.9%,但鋼鐵、建材、化工行業煤炭消費量上升,2019年1~8月鋼鐵、建材、化工行業煤炭消費量分別達4.6億噸、3.1億噸和2.0億噸,同比分別增長5.9%、3.3%和1.3% 。
生產:增量集中在“三西一新”
隨著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煤炭生產布局持續調整,新增產能主要集中在“三西一新”地區。
今年煤炭產能加速釋放。2019年1~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共核準煤礦33處,均為大型及特大型煤礦,其中31處為新建項目,2處為改擴建項目(溫家莊煤礦500萬噸/年改擴建項目和芒來露天礦500萬噸/年改擴建項目),33處煤礦凈增產能約1.61億噸/年;去年同期共核準14處煤礦,凈增產能6050萬噸/年,今年上半年通過核準的項目數量和凈增產能為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新核準產能主要集中于三西地區和新疆(33處中26處來自以上四省/區),僅內蒙古一地新獲得核準煤礦達10處,產能6230萬噸/年,凈增產能6140萬噸/年,占凈增產能約38%。
陜煤化集團的4處煤礦(小莊煤礦、曹家灘煤礦、小保當一號煤礦、小保當二號煤礦)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的審批,按設計生產能力生產,其中小保當一、二號煤礦以及曹家灘煤礦分別從800萬噸/年的產能提升至1500萬噸/年、1300萬噸/年、1500萬噸/年。此外塔山煤礦、高家梁煤礦等大型煤礦先后完成生產能力核定,產能獲得大幅提升。
根據國家能源局產能公告(2019年 第2號),截至2018年12月底,三西地區(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煤炭數量總和在全國煤礦總數中占比35.7%,較上期公告(截至2018年6月底)提高4.4%;三西地區(山西、陜西和內蒙古)煤炭產能總和在全國煤炭總產能中占比64.1%,較上期公告提高1.6%。“三西一新”區域內煤炭數量占到全國煤礦總數的近三分之一,較上期公告上升4.9%;“三西一新”區域煤炭產能占全國煤炭總產能的近70%。此外,“三西一新”單礦平均生產規模(產能)位居全國前列。內蒙古、新疆、陜西和山西單礦平均生產規模分別為239.20萬噸/年、195.10萬噸/年、192.11萬噸/年和156.36萬噸/年,分別位列本次公告內省(區)單礦平均生產規模的第三、四、六、九位。
原煤產量持續增長,煤炭適度放開,供應保障能力加強。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2019年1~8月全國原煤產量24.1億噸,較上年增加約1.31億噸,同比增長5.7%。僅2019年8月原煤產量達3.16億噸,同比增長6.5%。
根據海關數據,2019年1~8月累計煤炭及褐煤約2.20億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714萬噸,同比增長8.4%。動力煤出現回落,2019年1~8月動力煤累計約5719萬噸,同比增加2.4%;煉焦煤則出現增長,2019年1~8月煉焦煤累計約5312萬噸,同比增長22.7%。
運輸“瓶頸”解開,鐵路運量保持增長。2019年1~8月全國煤炭鐵路發運量16.2億噸,同比增長3.2%,煤炭交通運輸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2019年1~6月國有重點煤礦發運量約5.91億噸,同比增長3.9%,在總發運量中占比49.2%,較去年同期增加0.6個百分點。大秦鐵路上半年煤炭發運量約2.18億噸,同比下降3.2%。此外,世界上長重載鐵路浩吉鐵路建設基本完畢,該鐵路規劃年運輸能力2億噸以上,將打通“北煤南運”的運輸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