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紅色轉折地的
新色彩
文/本刊記者 張越月 通訊員 林麗平 陳春福
如果說道路、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是福建與外界溝通的老模式,那么推進數字化技術,改變既有的能源生產方式,則是福建面向未來的新途徑。
1929年12月,位于閩西山區的古田鎮進入一年中最冷的季節。然而,一場紅軍會議的熱烈召開,不僅驅散了寒冬的陰霾,更驅散了不少戰士內心對“紅旗到底能夠打多久”的疑問。
這次會議,就是后來被稱為“古田會議”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與會的120多名代表、基層干部和士兵代表在聽取了毛澤東、朱德所作的報告后,摒棄種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重新被明確。
會后不久,紅軍就在黨的領導下,成功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閩西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三省會剿”。此后,閩西革命根據地再次獲得發展:蘇維埃政府成立、組建紅十二軍……這些都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古田會議召開算起,已過去90年。今天,這個閩西山村仍然留存著當年的祠堂、池塘,甚至石板上炭火炙烤的痕跡。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另一番景象更加讓人欣喜:新技術和新思路,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讓紅色根據地綻放出新的色彩。
破解閩道之難
山峰林立、溝壑縱橫,每個來到閩西的外地人,估計都會留下這樣的印象。其實,連綿成片、群山重疊的地形特征,代表了福建多數地區的特點。
據統計,在福建12.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中,山地丘陵占80%以上。和其他中東部省份相比,福建的山不僅多,而且高——武夷山的最高山峰黃崗山海拔2157米,高于泰山最高峰1545米和黃山最高峰的1864米,其余的山峰海撥也多在1000米以上。此外,由于豐富水系的切割,福建的山脈多呈現支離破碎的特點,重巒疊嶂、懸崖峭壁隨處可見。這樣的地形,讓民間一直有“閩道更比蜀道難”的說法。
唐朝時,難走的閩道蔭蔽一方。層層山巒就像天然屏障,讓前來逃避戰亂的中原移民在此得以喘息。更重要的是,他們給這里帶來了勞動力,推動了本地的發展,也留下了中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們能在福建很多地方看到的地名“坊”,如福州名人聚集地“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就是源自唐朝對于城市中城邑里巷的通稱。
但山脈連綿和溪谷縱橫,也導致福建交通相對閉塞。在現代化交通方式尚未大規模出現時,出閩著實不易。交通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頻率和便利性,讓外部世界對福建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知之甚少,也制約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但不可否認的是,山高水多的地形,也讓福建擁有了諸多特別的資源,比如豐富的水能資源。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福建的水電資源就開始被人們發現并嘗試開發,但在1949年前,本地水電的建設速度相當緩慢。50年代起,福建才大力開發小水電,讓散落在群山、溪澗間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當前,在全國各省之中,福建省水電資源開發程度高,水電站數量眾多,特別是閩江流域,27座水電站群形成了以水口水電站為中心,由上下、左右交錯互為關聯的復雜水系。
近年,福建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推進核電、風電、光伏和水電的共同發展。截至2019年8月底,福建全省發電裝機5846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占比55.9%;2019年1~8月全省發電量1695億千瓦時,清潔能源發電量占比54.9%。
今天,有來自福建的同學曾這樣描述放假回家的感受:“進入福建境內,火車就會開始一個一個地鉆隧道,鉆完黑漆漆的72個山洞后,就到家了”。雖然是否真的經過72個隧道難以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福建道路便利已今非昔比。
在不久前召開的福建省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省內交通情況:截至2019年9月底,福建快速鐵路突破3600公里,成為全國第一個市市通動車的省份。此外,高速公路突破5200公里,路網密度全國第二。
道路的聯通方便了資源的往來,電力的聯通則讓福建豐富的清潔能源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