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3%。23日下午,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作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時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略快于經濟增速。
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1709億元
報告中,何立峰談到了兩個基本匹配: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3%,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實物量指標與經濟增長基本匹配;財政預算下達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加快,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增長3.4%、10.7%,新增地方政府債券發行21765億元。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8.5%,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10.9%,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夏收糧油再獲豐收,夏糧總產量14174萬噸、增產293萬噸。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其中私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8.7%、同比有所加快,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3.1%;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投資增長10.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8%,生態環保、教育、文化等短板領域投資分別增長48%、18.9%、22.1%。
何立峰表示,"總的看,今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們努力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持續優化、民生不斷改善,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我國經濟仍保持穩中有進,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展現出中國經濟巨大的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
他同時強調,"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挑戰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從國際看,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同步趨緩,近期世界銀行、經合組織、世貿組織下調了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預期。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困難仍然較多,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存,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此外,一些地方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部分地區發生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和防災救災工作任務艱巨。
他分析說,對照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批準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總表,當前水環境質量、棚戶區改造、減貧等約束性指標進展順利,經濟增長、就業、居民收入、物價、貨物進出口等主要預期目標經過努力能夠完成,但完成能耗強度、空氣質量等指標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談到下半年工作時,他談到了房地產市場。今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一、二、三線城市房價同比漲幅均有所回落。下半年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穩妥實施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方案,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