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的故事
文/劉青松
645年,唐太宗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出征誓師的幽州(即今北京)立寺紀念。直到696年,佛寺才建成。其時唐太宗已逝,當政的武則天賜寺名“憫忠”。寺里的憫忠閣,立了烈士的紀念牌位,是為中國早期的忠烈祠。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唐玄宗年間,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后節度幽州,安祿山在憫忠寺東南角建起一座高十丈的塔,兩年后謀反,死于兒子安慶緒之手。史思明也在憫忠寺西南角建了一座塔,也反了,后來也被兒子史朝義殺死。
安史之亂時,憫忠寺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后復名。越強調“憫忠”,越無忠可憫,是為歷史的吊詭。
1156年,同時有兩位皇帝駕臨憫忠寺。雖然貴為天子,他們卻是被押來的,因為此時他們還有另一個身份——金國的俘虜。這兩位皇帝是宋欽宗趙桓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金主完顏亮也許出于一種勝利者的惡作劇心理,將宋遼二帝都關在天王殿內,肆意羞辱取樂。
曾經坐擁天下又能怎樣,一朝落馬,亦如螻蟻,不會在史書上換得一聲悲憫。悲憫,是給那些忠義之士的。
宋欽宗死后一百多年,一位宋臣也
作為囚徒來到憫忠寺。他是《千家詩》
編選者謝枋得。南宋亡國,謝枋得隱居
深山,結果被蒙古人強行抬出來入仕,
從南方押到大都(即今北京)。另一位宋臣文天祥,在與憫忠寺
咫尺之遙的菜市口就義。行刑時,他對
監斬官說,他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
了。
三百余年后,菜市口,被崇禎皇帝以謀反定罪的名將袁崇煥,慘死于三千六百刀凌遲酷刑之下。據載,“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
一位佘姓義士冒死收殮袁崇煥的頭顱,帶入憫忠寺。寺里的高僧們做法事超度亡靈。
又過了兩百多年,那個戊戌年的秋日,同樣是在菜市口,群眾的圍觀下,戊戌六君子就義。臨刑前,譚嗣同高聲喊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咫尺之遙的憫忠寺,已在雍正年間被改名為法源寺。李敖在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里寫道,譚嗣同曾與康有為、梁啟超在法源寺里策劃了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后來,裝有譚嗣同遺體的棺材被運到法源寺,寺里的高僧們超度了烈士的亡靈。
《北京法源寺》里,譚嗣同在刑場上的思緒,為這個中國故事留下了一段至今不絕的余音:“‘這就是祖國、這就是群眾?!睦锵胫诠馓旎罩?、在黑暗時代,他們在看我們流血。我們成功,他們會鼓掌參與;我們失敗,他們會袖手旁觀。我們來救他們,他們不能自救,如今又眼睜睜看著我們亦無以自救。在他們眼中,我們是失敗者。但是,他們不知道失敗者其實也滿痛快,因為失敗的終點,也就是另一場勝利的起點。這些可憐的同胞啊,他們不知道,他們永遠不會知道?!?
《能源評論》雜志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