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云南省發改委日前聯合印發《云南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提出將投資150.61億元新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同時,海南省發改委、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日也聯合印發《“十四五”海南省城鎮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十四五”期間擴建改造6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
從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垃圾焚燒發電作為“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已經引起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
“經過近20年發展,我國生活垃圾焚燒技術已十分成熟,國家發改委多次發文推進垃圾焚燒技術的推廣應用,加之在《“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和《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等文件中提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要求,再次奠定了在絕大多數城市中以生活垃圾焚燒為主、資源化利用為先、垃圾填埋兜底的處理格局。”E20研究院固廢產業研究中心高級行業分析師李少甫指出。
國家發改委、住建部今年5月印發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約45%,全國約50%的城市尚未建成焚燒設施。《規劃》要求,到2025年底,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
“從需求角度看,截至2020年,我國累計在運的生活垃圾焚燒廠619座,焚燒設施處理能力66.2萬噸/日。以實際處理量計算,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54.1%。由此看來,‘十四五’期間新增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需求可達14萬噸/日,垃圾發電仍有發展空間。”李少甫表示。
李少甫還指出,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能力建設發展不平衡。相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地區,經濟相對發達的華東地區發展規模較大,占全國垃圾發電總裝機的50%以上。
“一方面,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垃圾焚燒的建設發展進度,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縣鎮與大中城市的發展進度也有較大差距。因此,在大中城市及東南沿海地區垃圾焚燒能力基本飽和的情況下,市場會逐漸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從城市級別看,也會逐漸向縣鎮級別下沉,所以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李少甫說。
業內有分析認為,當前城鎮化進程和鄉村生態振興“雙輪”驅動我國生活垃圾總體處理需求持續旺盛。同時,焚燒發電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模式將得到持續推廣,由此綜合促進生活垃圾發電行業快速發展。
另外,針對“十四五”期間各地相關的建設規劃,李少甫建議:“政府規劃摸底應更加詳細,掌握當地生活垃圾產生量、清運量、已有處置設施處理能力及分布情況,結合運距情況綜合考慮,合理規劃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布局,避免出現產能過剩、處理設施‘吃不飽’的局面。同時,也應綜合考慮生活垃圾分類推進情況,將垃圾量、熱值等變化納入考量范圍。”
“對垃圾發電相關企業而言,首先要深入了解當地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規劃,審慎評估當地項目需求;其次,要結合當地垃圾處理收費機制建設情況,綜合評估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及支付意愿;最后,應提高技術水平,在合規、穩定運營的基礎上提高發電效率,爭取合理利潤。”李少甫進一步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