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能源局指導下,《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試行)》初稿,2021年11月,開始公開征求意見。初稿中明確未來可以引入虛擬交易商。這類市場主體沒有電源和負荷。
從美國電力市場的實操經驗看,在德州Ercot, MISO等大型電力市場中,“虛擬交易商”(virtual players)這類特殊的市場主體,起到了給電力交易“潤滑”的作用。他們在電能量(日前市場)或點對點月度金融輸電權合)的交易中,成為售電公司或發電企業的單向對手方。這類“虛擬”市場主體的存在,推動了電能量交易和點對點交易中,實時價格和日前價格的收斂,確保批發市場的定價效率。
“虛擬交易商”的功能:
1. 為原本低流動性的節點/斷面,提供必要的日前交易流動性,推動日前和實時價格的收斂。
2. 在節點/斷面上,有交易商參與競價,避免發電企業或售電公司動用市場力。(例如,針對發電企業惜售以抬高日前電價,交易商競爭賣出。)
3. 真正反映出“實時狀態下不確定性”的預期市場價值,包括意外停機、天氣突變、斷面上的非正常情況等。
最終,這些功能為電力市場中價格的“收斂”做出貢獻;提升了整個日前交易機制下,安全約束的機組組合效率,同時降低了所有市場參與主體的成本。由于大多數發電企業的啟動爬坡時間要數小時以上,日前市場成為協調機組組合的主要手段。在德州Ercot市場中,33%的日前市場交易量,都是資質合格的“虛擬交易商”提供的。
從歐、美成熟電力市場經驗看,“虛擬交易商”真正發揮作用,仍然需要100%機構主導的、受監管的、有五年以上電價遠期曲線的場外(OTC)金融市場。
例如在德國,機構主導的電力衍生品交易,對德國電力市場中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起到了關鍵作用。2021年10月,德國期貨交易所首次掛牌了長達10年的德國電力期貨合約。2019年,在消費端,可再生能源在德國電力市場占42%;而風電、光伏發電,靠天吃飯;2017年德國批發市場的“負電價”次數超過100多次;風險很高,所以必須有衍生品市場保駕護航。到2021年九月末,德國市場電力衍生品持倉總量(年、季度、月、周、周末和日)達到2.7萬億度。機構主導的金融市場,為電力市場低碳轉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