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大早,許多睡眼惺忪的電力人士點開“微信”,就發現已經被一篇公文“霸屏”,行文風格四平八穩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迅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眾多轉發者在此文的正文前,按照各自的關注點加上提示標題,有人關注取消目錄電價,有人關注電力市場化等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多的業內人士在加入轉發隊伍之前,多少有點“懵圈”:這么大事兒就這樣令人猝不及防地悄然而至,果真是大音希聲。
業內人士驚詫莫名并不奇怪,從“電改5號文”算起,已近20年矣,幾番風雨,幾番春秋,電價改革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人們已經習慣了“慢慢地陪著你走,慢慢地知道結果”。
電價改革一路走來,一直是“邁小步、不停步”,換成官方語言叫做“積極穩妥”,市場的大門始終沒有完全開啟,半掩半開間,“雙軌制”且行且看摸索前行。
如果站在改革主導者的位置換位思考,那么,就不難理解這樣的行為。畢竟電力位于產業鏈的前端,電力價格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觸發“蝴蝶效應”,從而,成為產生更大風險的源點、發端,后果難以設想。
然而,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電價改革小步慢行的弊端日漸顯現:煤電成本無法疏導,電力價格難以反映市場的稀缺,“市場煤、計劃電”矛盾仍難完全化解,煤電企業在煎熬中幾近油盡燈枯,命懸一線。
壓垮駱駝的或許真的只差最后一根稻草。今年下半年以來,電煤價格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飆,同比增漲三倍以上,再次給風雨飄搖中的煤電企業一記重拳,羸弱的燃煤發電企業再無“內力”支撐雙腿,只能就地“躺平”,等待“插管”延續生命殘值。
本輪 “電荒”陰云籠罩四野,表面上看與煤電企業虧損、發電意愿薄弱相關,實際上是因電價“雙軌制”循環不良而造成的“病理性增生”,導致煤電經營陷入愈發愈虧的惡性循環。
煤電企業打個噴嚏,整個電力市場感冒,一方面彰顯現階段煤電在電力系統中的重大作用,從一個側面說明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表明電力體制改革需要系統推進、協調發展,否則,就會出現各種“梗阻”。
有道是,歷史的發展進程往往是由突發事件推動。今年“電荒”突襲無疑成了電價改革的“助攻手”。取消目錄電價,擴大燃煤電價上下浮動范圍。一夜之間,石破天驚!令人意外。按照“吃瓜群眾”熟悉的路數,怎么著也要來個“三上三下”。
然而,看似意料之外,仍在情理之中。這次出手之所以能夠“快刀斬亂麻”,是因為燃煤發電企業再也經不起“鈍刀子割肉”之痛。從這個意義上看,究竟是煤電成就了電價改革,還是電價改革將成就煤電,目前很難分清。
隨著目錄電價取消,電價改革進一步沖破藩籬,電價的傳導機制已經初步搭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大顯身手,人們期待的電力市場未來已來,作為市場中的各類主體當須乘勢而為,充分做好“入市”準備。
西諺云: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盡管“電改新政”意在疏導煤電價格,但是,還是設置了上下浮動的限制,以目前的電煤價格,煤電企業很難扭虧為盈。因而,“看得見的手”仍需持續用力,直至電煤價格回到合理的空間。
無論如何,本輪“電荒”為電力市場化改革提供了推進的契機,僅此而言,值得額手稱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