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西、廣東先后發文調整電力市場化交易價格區間。9月23日廣西工信廳發布關于征求2021年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調整方案(征求意見稿)的函。稱今年以來,由于供應偏緊等影響導致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揚并維持高位運行,煤電企業產銷成本倒掛嚴重,廣西燃煤發電企業全面虧損,因此擬采取調整電價機制、重新組織電力市場化交易等措施。
廣東9月24日發文完善四季度電力市場運行有關事項,允許月度交易價差可正可負,其中上浮幅度不超過燃基準價10%,下浮幅度不超過燃煤基準價15%。建立市場價格疏導機制。當售電公司月競成交價差為正時,將正價差對應的超額電費,全額傳導至市場用戶。
廣西:調整電價機制、重新開展交易 用戶側可能漲價超7分!
廣西《2021年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調整方案(征求意見稿)》指出,今年以來,煤電企業產銷成本倒掛嚴重,經營陷入困境,水電來水偏枯,導致自7月中旬以來進入“電力電量”雙缺局面,因此起草《2021年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調整方案(征求意見稿)》。
《調整方案》中稱,對于未開展交易的電量,將現行燃煤標桿電價改為按照“基準價+上下浮動”的市場化價格機制,上浮不超過10%,下浮不超過15%,具體幅度由市場交易形成。2022年起電力市場化交易價格機制也按照此原則執行。
對于今年已經開展交易且尚未結算的電量,重新組織電力市場化交易。對于重新參與交易且未達成協議的多月交易電量,用戶側按照超發計劃用電價格上浮10%進行結算,發電側按照政府核定的上網電價結算,盈余資金納入年度偏差電量資金池。
廣西某售電公司工作人員向北極星售電網介紹,廣西超計劃用電的價格是0.42661元/千瓦時,若重新參與交易且未達成協議的多月交易電量,用戶側的價格在此基礎上上浮10%,即0.4693元/千瓦時,這個價格比2021年長協成交價格0.39元/千瓦時提高了7.9分。該售電公司工作人員稱:“這個文件目前只是征求意見稿,還沒有執行,不知道具體哪些電量會重新交易。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文件執行的話,售電公司的盈利會減少,但價格浮動不大,在幾厘左右。影響較大的是用電企業,和長協價格相比可能會漲價7分多。”廣西某電力用戶無奈地表示,“之前簽過的合同被否定,重新參與交易但未達成協議的電量還要多交錢,這顯然帶有一些強迫的意思,或許我們只能配合政府積極參與重新開展的交易了。”
廣東:正價差時代來臨 超額電費將全額傳導至市場用戶
同樣處于南方區域的廣東也在遭受燃料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的影響,發電企業度電發電成本已經高于基準價。在此背景下,9月24日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發文稱,基于最大程度尊重現有批發、零售合同的同時,合理疏導發電側成本的原則,對2021年四季度電力市場運行有關事項進行完善調整,允許月度交易成交價差可正可負(在基準價0.453元/千瓦時的基礎上,申報價差上限為0.0453元/千瓦時,申報價差下限為-0.068元/千瓦時),同時正價差對應的超額電費將全額傳導至市場用戶。
對于售電公司來說,如果月競價差為正,售電公司月競電量按0價差結算,不受正價差影響。對于發電企業來說,發電企業按照月度交易形成的價格結算,對于發電企業參與月度交易的電量,其發電成本得以疏導;對于電力用戶來說,當全月總超額電費為正時,由所有市場用戶根據月度實際用電量比例分攤。但是即使出現正價差,綜合考慮零售合同和超額電費分攤后,用電側結算價差仍會為負價差,電價并不會出現較大浮動的上漲,而且有序用電還能得到緩解。那么整體看來,電力用戶最終可以獲得多少的讓利呢?廣東電力交易中心給出以下測算:
零售結算時,用戶側按現有零售合同開展結算。在此基礎上,由用戶分攤超額電費。
考慮市場中僅月競成交電量涉及超額電費,且大部分市場電量已在年度交易中成交(1-8月均值為74%),月競成交電量比重較少。平均來看,原零售合同價差約為-4分/千瓦時,若超額度電分攤為-1分/千瓦時,綜合來看讓利價差約為-3分/千瓦時。
關于退市:退市用戶電度電價最高按目錄電價的1.5倍執行!
越來越少的發電側讓利難免會讓部分用戶打起“退堂鼓”,為避免用戶大量退市,廣西和廣東采取了一些措施來保持市場穩定。
廣西發改委9月8日發布《關于退出電力市場用戶執行保底供電價格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稱對于退出市場的電力用戶實行保底供電,其電度電價暫按廣西電網目錄銷售電度電價(不含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的1.5倍執行。
廣東電力交易中心對電力用戶退出機制也進行了完善,在《關于完善廣東電力市場2021年四季度運行有關事項的通知》中稱原則上不允許已進入市場的電力用戶退出市場。對于無正當理由退市的電力用戶,原法人及法人代表3年內不得再選擇市場化交易,在此期間,其用電價格按照核定目錄電價的1.2倍執行。
可見用戶一旦退市,用電成本將大幅增加。既然如此,不如調整好心態去面對電力市場可能出現的低價差,及時了解市場動態,找到靠譜的售電公司進行簽約。簽約時可以將長協作為“壓艙石”來鎖定收益。
售電公司的未來:向“售電+”轉變
電力市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波動之后,售電公司應該意識到,如今的定位不應只是簡單的“買賣電”,而應更加深入了解電力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在能耗雙控趨嚴、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開市、分時電價等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用電企業會通過配置儲能、開展綜合能源、使用綠色電力等方式改變用電結構和時段。
售電公司應該看準時機,可以發展“售電+儲能”業務,既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又可以幫助用戶合理利用分時電價政策,提高低谷時段用電比重、降低高峰時段用電比重,從而實現用戶用電降費的目標。或者向用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根據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多元化和套餐式的服務方案,根據用戶的用電習慣,為用戶提供經濟性分析,制定節能方案,改善用戶的用電消費行為。也可以參與到綠電交易中,例如在廣西最新發布的《廣西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實施方案(試行)》中提到,符合廣西電力市場準入條件,在交易中心完成注冊的售電公司均可參與綠色電力交易,售電公司與零售用戶須簽訂零售服務合同,約定綠色電力交易相關信息。電力用戶同一時期只能選擇一家售電公司代理購電。已參加廣西中長期交易的市場主體,零售代理關系需保持一致。這給售電公司創造了機會。
另外在合同簽訂上,售電公司應吸取教訓,簽訂合同前充分向用戶說明市場會有波動風險,盡可能不再使用保底合同。除此之外售電公司自身也應該提高業務水平,及時了解政策,具備化解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