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工程學報》2009年11月報道,組合家庭人工濕地系統是一種以基質、植物及微生物協同作用進行污水處理的生態系統,適合農村分散式家庭污水的處理。其可有效解決農村污水肆意排放的現狀,改善村容村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為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家庭生活污水處理填充空白。
此研究報告刊登于《農業工程學報》2009年第11期,題為"組合家庭人工濕地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吳樹彪博士。
中國水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及環境水質惡化日趨嚴重。2005年,中國將實現村容整潔和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農村地區沒有統一的地下排水管道,農民生活污水多未經任何處理即排放。全國50%的非點源污染來自農村廢水排放,直接威脅著農民的生活環境和飲用水安全。近年來,中國的污水處理雖然取得了的成效,但是農村地區的污水處理率還不到1%。對于高人居密度的大中城市,集中式的污水處理模式行之有效,但對于農村地區來說,集中污水處理的建設和運行維護費用高,難以推廣。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已成為現在農村處理污水的關注點。傳統的分散式污水處理有氧化塘、化糞池、土地滲濾系統。氧化塘美觀視覺較差,有機物的好氧分解和氮素的硝化去除不良?;S池多為污水處理系統的預處理,但出水仍具有較高濃度的懸浮物、生化需氧量(BOD)、氮(N)、磷(P)和細菌,不能直接排入水體。在美國,化糞池是地下水污染嚴重的3個污染源之一,證明其并不是一種合適的農村污水獨立處理系統。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在北方地區的應用過程中,冬季微生物的活性難以維持,使維持系統正常運行成為難題。適應于廣泛氣候尤其是北方地區的農村家庭污水分散處理模式的開發,成為現在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人工濕地系統是一種以基質、植物及微生物協同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進行污水處理的生態系統,具投資少、建設運營成本低;凈化效果好、去除氮(N)磷(P)能力強;工藝簡單、不占用地上面積等特點。中國農業大學為此開發了組合家庭人工濕地系統,并在北京市教委、天津市農委和國家科技部的先后資助下,對技術進行熟化、改進和二次創新,將組合家庭人工濕地系統應用于北方地區農村單戶家庭的生活污水處理,探討在新農村建設中推廣,進行農村家庭污水處理、改善農村環境的可行性。
組合家庭人工濕地試驗系統由地下沉淀池和柳樹濕地床組成,滿足國家排放二級標準。組合家庭人工濕地系統是一種適合農村分散式家庭污水處理的新途徑。
{company}(鏈接到{url3})
銷售熱線:{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