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大拆大整”鑒別凈地
2016年,鹿城區以重整河山、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城中村改造,用“大拆大整”的成效換來了大片城市凈地
與發展空間。但老企業、城中舊房搬遷后空出來的土地,不是推平了就可以開發建房子的,還需要對土壤“體檢”。如
果有污染,修復治理后才能開發利用。
牛山原有色冶煉總廠、楊府山涂田工業區……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化工業園區給鹿城區帶來發展新機遇。但隨著城
市發展,與居民區連接的化工產業基地給環境帶來嚴重環境風險的同時,也桎梏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這些化工企業
進行關停、轉型、搬遷勢在必行,對受污染土壤的修復亦刻不容緩。
早在2012年,鹿城區就根據浙江省環保廳《關于開展全省污染場地排查工作的通知》,開展了牛山原有色冶煉總廠
、楊府山涂田工業區等的土壤調查工作,并開展疑似污染場地調查與修復工作,有效保障了工程推進。
如今的牛山公園、楊府山公園早已成為點綴城市的一塊塊綠色瑰寶,成為鹿城區土壤修復成功的代表案例。在寸土
寸金的城區,動輒上百畝拆整后的土地,急需通過土壤修復的方式,以干凈、無害的方式呈現給市民,成為造福鹿城發
展的寶地。
“在全區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我們已樹立起土壤污染防治的概念,全區土壤環境安全。”區環保局相關負責
人告訴記者,為了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助力城市建設發展,市環保局通過召集全局同志開展學習傳達文件精神要求,并
研究部署開展場地潛在風險源排查及制定“邊排查邊告知”制度,嚴把疑似污染場地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關。
2 助力重點項目建設
城市格局的變幻,正逐步將溫州的城市中心改寫。未來,在甌江沿岸,將誕生更多的樓宇集群,金融業集聚的“溫
州陸家嘴”形象日漸飽滿。但若想吸引更多的金鳳凰來棲,開展土壤修復,土壤安全顯得尤為重要。
鹿城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說:“鹿城‘大拆大整’出來的某地塊毗鄰曾經的垃圾填埋場,土壤修復面積達4000
多平方米,土方量近5000立方米,地下水修復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修復深度6米。”
為保證后續工程有序進行,工程建設與土壤修復工程需要同時進行。本著服務企業的義務與責任,區環保局主動出
面,協調街道、區住建局、土壤修復責任單位與項目業主單位。一方面,要求責任單位、修復單位和業主單位承諾,在
土壤修復未經驗收合格前不開展與土壤修復無關的項目工程;另一方面,建議區住建局在相關單位承諾的前提下先行發
放《建筑施工許可證》。企業立下承諾書之余,區環保局加強監管,對施工場地進行長效檢測,如發現違法行為立即對
其進行立案處罰。
鑒于地塊土壤治理修復工程采用異地修復方式,業主單位又提出對原場地污染土壤全部清運至異地修復中心后,能
隨即對基坑進行驗收以便主體建設工程能夠提早進場。“我們就這一情況與溫州市固廢中心及溫州市環保局對接,以實
事求是的態度予以調整。同時,對異地修復中心的土壤儲存能力和修復能力進行測算,并出具書面意見。”區環保局相
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項目的污染土已經運至異地修復中心進行修復,原場地已經通過階段性驗收,以建設工程
準時開工,異地修復中心也已按計劃開始污染土壤的治理。
創新做法加上全程跟蹤服務,既了土壤修復工程的順利實施,又讓項目主體工程得以盡快開工建設,區環保局
的主動出擊協調贏得了各方好評。
3 不斷摸索積累治理修復經驗
如今,鹿城區已逐漸進入轉型“大建大美”的“后拆整”時期。鹿城區環保局懷揣著實現土地干凈、無害的理想,
啟動了一輪規模浩大的“土地體檢”。現場排查、入戶調查、檔案查閱,大力開展場地潛在風險源排查,從中梳理關停
并轉企業名單;向全區各街道鄉鎮及相關職能部門發放疑似污染場地名單,介紹了土壤修復工作的流程,使政府在土壤
污染防治上能夠做到“早知道、早開展、早完成”;認真學習《溫州市工業企業污染場地環境風險評估和修復流程(試
行)》文件內容,積探索此項工作的規范流程……
“土壤污染防治是一項的工作內容,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參考,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摸索,在實戰中累積
。”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土地開發利用前的土壤調查流程已日漸成熟,若結果顯示土壤是未受污染的,將調查情
況和相關材料送市環保局備案后,方可進行土地開發利用。若結果顯示土壤已被污染需修復的,則要根據相關規范要求
進行土壤修復,待土壤修復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土地開發利用。
{company}(鏈接到{url3})
銷售熱線:{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