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校園的建筑組成、人員構成、服務功能等方面。高校校園的建筑功能多樣化,形成了功能完備且又具備自身特點的生活小區;為了適應招生規模增加的需要,各學校紛紛開辟和建設新校區,這使得原本人員復雜的校園變得更加復雜;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服務行業為滿足師生的需要也逐漸滲透到校園中,正是校園的這些變化又給高校校園的火災事故帶來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挑戰。
一 高?;馂?/FONT>的特點
由于高校構成的復雜性,導致了高?;馂牡膹碗s性。高校廣泛使用了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而許多教室廣泛采用多媒體教學以及尖端儀器教學等。許多高校為了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儲備了不少易燃、易爆、劇毒物品。這一切使高?;馂牡奈kU性和危害性不斷增大,也使發生火災更加復雜。
(一)自身處置困難
長期以來,大學的消防教育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無論是對大學生、老師關于消防知識的培訓,還是消防專項管理人員、消防基礎設施的配備,都是一個空白;在校內從事基建、經營、勞務的外來人員,大部分人員沒有經過嚴格的消防安全常識和消防自救能力培訓和教育。他們對火災的第一反應僅僅是撥打119,發生火險火情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使用身邊的滅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設施去處理,失去撲救的最佳時間,使之蔓延成災。
(二)火災后果嚴重
高校既是培養國家重要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機構,是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對校園的安寧和穩定至關重要。一起不大的星點火災,在社會上往往不會產生多大漣漪,而發生在高校,就能引起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若是在火災中出現師生傷亡,其影響、危害就會更大。
(三)人為因素是火災發生的主要原因
統計資料表明,放火、違反電器安裝使用規定、吸煙、生活用火不慎、玩火、自燃以及自然災害都是導致高校火災的可能原因。
二 高校消防安全現狀
(一)消防管理不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以及地方消防條例等消防法律、法規雖然對各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做了明確規定,但因為火災的偶發性,高校普遍認為發生火災的可能性較小。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使防火工作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主要表現在:單位沒有健全的消防安全組織,沒有建立完善的防火檔案,疏于對火災隱患的自查自糾,消防經費投入少,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內容不全,消防部門的監督指導缺乏有效的配合。
(二)消防宣傳教育培訓難度大
消防宣傳教育是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除學生、教職員工外,還有大量的人員進入校園內從業、經商,因而形成了高校人員群體的層次差異。有的人員防火意識、防火能力較強,有的則較低,不注重校園的防火工作,加之人多面廣,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很難深入開展。而保衛部門由于有畏難心理或缺乏經驗,導致消防宣傳教育頻次少、內容單一、形式欠缺,收效甚微。
(三)公共場所的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高校的圖書館、禮堂、報告廳、教學樓、餐廳、計算機中心、健身房都是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人員往來頻繁,流動量大,一旦起火,容易引發混亂,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火災事故。這些場所的隱患主要是:
1、建筑設計上的缺陷。一些公共場所是利用原有建筑改建或擴建的,其內部的消防設計是按照其原有使用性質確定的,而不能達到現有的防火設計規范要求。突出表現在:耐火等級不夠、防火分隔不到位;內部消防栓給水系統不完善、雙自動系統沒有安裝或安裝位置不合理等;安全出口數量少、安全疏散距離大于30m、安全疏散指示標志安裝位置不合理等。
2、管理上的漏洞。這些場所的管理人員防火意識不強,管理普遍松散。室內裝修使用易燃物質、有毒材料多,用電量大,高熱照明設備多,空間大,吸煙者多。
(四)學生宿舍隱患嚴重
多數高校近幾年新建了不少公寓,但由于急于投入使用,并未經消防部門審核、驗收,在消防安全上留下了許多先天性的火災隱患。例如,宿舍樓的耐火等級達不到規范的要求;安全出口設置、數量、寬度、和疏散距離達不到規范要求;未設防火分區或防火分區面積過大,超過規范要求。
宿舍管理部門為了便于行政管理,嚴重違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例如,有些公寓樓為了防止應急燈、疏散指示標志、逃生面具、滅火器的損壞和丟失,采取了集中保管在值班室的做法;為了防盜,在出口、窗戶上安裝鐵柵欄等。
三 應對
(一)組織機構;校園安全領導機構全面負責學校的消防安全工作,是否有健全的校園安全領導機構,是校園安全持久建設的有力保障,同時也反映了校園對火災事故防范的重視程度和協調力度;專、兼職管理人員,應有相應的資格,校園安全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精心策劃,不斷推出新的項目和計劃;校園消防安全必須有健全的防范校園火災事故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使校園消防安全建設管理規范化。
(二)傷害監測;學校應成立一個隸屬于學校安全管理機構的工作小組即傷害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小組,負責收集和監測學校內火災損失的數據并進行分析,以便檢查促進項目的實施效果,為學校消防安全制定預防措施提供依據。學校必須長期、連續、系統地收集消防火災事故及相關因素的資料。收集的數據由傷害數據統計分析工作小組對原始數據資料定期集中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的結果提交至學校消防安全管理機構以便進行評估,并定期向學生及老師發布,以增強師生對消防安全的重視。
(三)持續改進;學校工作應定期進行自我檢查與外部審查。首先,學校應建立并保持開展校園自查與外審方案和程序,學校消防安全管理機構應組織學校領導和學校職能部門定期對校園消防安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參加檢查的成員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學校消防安全管理機構應根據檢查組的檢查結果,傷害數據統計工作小組上報的數據分析結果,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對校園消防安全建設項目及實施效果進行評估,進而對學校安全整體目標進行評審,以便確定下一步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從而達到“持續改進”的目的。
為了有效預防高校火災的發生,應對制定包括組織機構、火災對策、傷害監測、持續改進、等防火對策評價體系。在評價過程中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分層次評價,具有良好的針對性和可操縱性。
[本資料為當寧消防網整理(原創、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尊重版權。當寧消防網系專業的消防器材商城,包含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銷售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