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軸承產業困境 臨西實施“創優、創新、創牌”
目前,臨西軸承產業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軸承生產和銷售基地,但缺少核心技術、龍頭企業和名牌支撐是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制約因素。為扭轉軸承產業困境,臨西縣實施“創優、創新、創牌”三大行動,努力提高軸承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
飛龍軸承總經理黨軍成頗為感慨地介紹道:“以前,我們得四處搜羅客戶請人家代理我們的軸承,自打2011年獲得省名牌產品后,變成了客戶主動要求做代理商。”
“經過多年的質量提升、品牌打造,我們的軸承企業品牌仍舊有而不名。注冊商標還未實現軸承企業全覆蓋,產業集群還沒有集體商標和區域品牌。”臨西縣委書記王海軍對臨西軸承產業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
為此,臨西縣全面部署品牌戰略:不僅要培育企業品牌、還要打造區域品牌,提升臨西軸承集體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臨西縣以建設全國軸承產業集群區域品牌試點縣為契機,注冊“臨西軸承”集體商標,制定集體商標使用質量標準及行為規范,加強集體商標宣傳和培樹;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國內外影響力的品牌企業,鼓勵企業創建自主品牌,實施品牌升級,提升品牌效應。
“創新”已成為臨西軸承制造轉型升級的不二法門。
為此,臨西引導和鼓勵骨干企業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設自己的研發中心,大力推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對技術中心或研發中心達到省級水平的,給予一次性財政獎勵,不斷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實現由技術跟跑向領跑者轉變。
目前,縣內軸承企業已與清華大學、河北工大、洛軸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建成院士、博士后工作站3家,30余家規上企業建立了產業技術聯盟和研發機構。
寶鑫軸承制造有限公司就嘗到了創新的甜頭。總經理夏洪朝告訴記者:“公司研發的智能化精密滾子生產線,生產的滾子圓度可達萬分之三,精準度高出10倍,軸承使用壽命至少提高5倍……”
去年,寶鑫生產軸承機床100余臺,智能生產線14條,多出口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和地區。智能生產線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60%。過去,生產軸承滾子利潤微薄,賺5%相當于虧本,現在利潤率能達20%到30%。
與大數據概念融合,打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走智能化發展道路……對臨西軸承來說,以智能化為引領、打造產業高地,產業轉型升級步子不斷加快。
近年來,臨西軸承產業開始走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之路,企業通過數字化改革,進行脫胎換骨式的轉型升級;同時,它們也不斷加快機器換人腳步,在轉型升級中找到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在這一大環境下,“機器換人”正是河北誠為軸承公司推動產品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誠為公司總投資2億元在全國軸承行業率先建設“I5智能工廠”,目前120臺搭載I5智能控制系統的智能機床全面投用。技術工程師田培偉告訴記者,使用智能系統后,年節約用工成本30萬元,產量提高2倍以上,檢驗成本降低60%左右,精度可達到國際一流產品水平,產品利潤提高2倍多。
目前,三橋、泰姆斯等軸承企業已引進I5智能機床200余臺。10余家規模軸承企業完成“智能工廠”的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