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期盼在全社會用電量的回升背后,是中國經濟展現出了明顯的回暖跡象。然而,在關于上述統計數據的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介紹,用電增速回升主要是受氣溫偏高和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
作為用電量增長并不主要源于經濟回暖的佐證,數據顯示,相對于今年1月份-7月份我國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分別增長了10.2%、8%,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用電量卻僅分別增長了6.4%、1.6%。
不過,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仍然給電力消費市場帶來了利好。中電聯預計,雖然仍處于低位運行,但2016年電力消費情況總體將好于2015年,今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預計同比增長2.5%左右,增速高于2015年。
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增加
促電力消費市場好于2015年
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回升。數據顯示,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約達277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增速較去年同期回升1.4個百分點。
細究其中,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7.7%、0.5%、9.2%和7.7%,增速同比分別回升6.9、1.0、1.2和2.9個百分點。而分季度看,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3.2%、2.1%。
相對于6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約492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6%,增速同比回升0.9個百分點。今年7月份,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55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7%,增速同比大幅回升9.49個百分點。
就此,趙辰昕介紹,今年7月份,我國多地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受此影響,空調降溫負荷迅速攀升,日發電量和用電負荷連創歷史新高。
最終,在7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同比大幅回升9.49個百分點的作用下,今年1月份-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為3312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6%。
電力消費市場獲政策支撐
新能源和低排煤電受益?
相對于2015年,今年電力消費市場的升溫,是否會刺激相關電力股的表現呢?而電力消費市場的增長又會否延續呢?
"就目前來看,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和超低排放煤電機組是比較受市場青睞的。但其受到青睞,并不完全取決于電力消費市場的升溫。"一位券商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可能還包括管理層推動的電能替代,以及對棄風棄光現象的重視及改善等。"
所謂電能替代,是指在終端能源消費環節,使用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的能源消費方式,如電采暖、地能熱泵、工業電鍋爐(窯爐)、農業電排灌、電動汽車、靠港船舶使用岸電、機場橋載設備、電蓄能調峰等。
今年5月份,管理層發布了《關于推動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電煤比重與電氣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燒煤與燃油消費是造成嚴重霧霾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電能具有清潔、安全、便捷等優勢,實施電能替代對于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落實國家能源戰略、促進能源清潔化發展意義重大,是提高電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減少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
在此基礎上,《關于推動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制定了"2016年-2020年,實現能源終端消費環節電能替代散燒煤、燃油消費總量約1.3億噸標煤,帶動電煤占煤炭消費比重提高約1.9%,帶動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高約1.5%,促進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約27%"的目標。
根據申萬宏源研報的推算,這一目標意味著,相比2015年(55500億千瓦時),2020年時全社會用電量要增加4500億千瓦時,即電力消費水平提高8%。
而針對增加的這部分電力消費,《關于推動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則明確指出,主要通過可再生能源和現有火電滿足電能替代新增電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