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人及動物的危害
從醫學的角度來講,各種分解物氣體及生成物對人體的影響程度不光取決于其毒性的
大小,還與吸入到人體內量的大小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有關。作為客觀地判斷依據,日本將每一種動物物質的允許濃度設定為五級。即:A最低致命濃度;B半致命濃度(50%為死亡濃度);C短時間停留極限,通常為15min;D出現毒性反應的最低濃度;E為每天8h,一周40h的正常勞動時間,大多數人在此濃度下工作,均不會對健康有不良影響。
早在1979年,上海第一醫學院和上海市化工局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就對長期從事或接觸SF6氣體的人群進行了調查及動物試驗。
在對生產和使用SF6氣體的兩家企業的工人進行職業流行病學調查中,對年齡、性別、勞動強度、專業工齡、是否吸煙等相近的工人,進行分組對照、比較,對工人們的健康情況未發現有明顯的損害。但從統計的癥狀發生率來看,表現出乏力、記憶力差、咽痛、胸悶的人數較多。
在對動物(雌性大、小鼠)進行分組急性靜式染毒試驗、亞急性靜式染毒試驗中,分別將白鼠放在不同濃度的SF6新氣體或(與電弧接觸過的)開斷氣的氣體分組箱里。其結果是急性靜式染毒試驗未發現異常,而亞急性靜式染毒試驗則發現一只大鼠的肺毛細血管在電子顯微鏡下有輕度亞微結構改變。是否就是由SF6氣體引起的,因試驗的動物數量有限,還難以定論。
2.對環境的危害
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這種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所增強的溫室效應共同引起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主要目標,而我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所面臨的國際壓力越來越大。
溫室效應是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能透過太陽短波輻射,使地球表面升溫。同時阻擋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間發射長波輻射,從而使大氣增溫。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目前,發現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有六種,它們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這當中氟化物就有三種。其中CO2對溫室效應影響最大,占60%,而SF6氣體的影響僅占0.1%,但SF6氣體分子對溫室效應具有潛在的危害,這是因為SF6氣體一個分子對溫室效應的影響為CO2分子的25000倍,同時,排放在大氣中的SF6氣體壽命特長,約3400年。現今,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CO2氣體約210億,而每年排放到大氣中的SF6氣體相當于1.25億tCO2氣體。
現在全球每年生產的大約8500tSF6氣體中,約有一半以上用于電力工業。而在電力工業中,高壓開關設備約占用氣量的80%以上。其中中壓開關的用氣量約占1/10;主要是用在126~252kV的高壓、330~800kV的超高壓領域,特別是126kV~252kV~550kV的斷路器(GCB)、SF6封閉組合電器(GIS)、充氣柜(C-GIS)、SF6氣體絕緣管道母線(GIL)中。因此,合理、正確的使用管理SF6氣體,減少排放量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