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光伏產業走出2018年政策調整的低迷期,在制造端不斷取得質和量上的雙突破,并在出口環節做到了近6年來的新高。
擴大至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關鍵時期的“十三五”,基本任務是產業升級、降低成本、擴大應用和實現不依賴國家補貼的市場化自我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已經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的各項發展任務。
如今,在2019即將結束、“十三五”也處于收尾之際,“十四五”的光伏發展規劃更加令人期待。
2019年11月15日,由國際能源網全媒體平臺主辦的2019第四屆中國光伏產業論壇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李振國發表演講,針對光伏產業發展現狀及“十四五”中光伏的前路進行了展望。
出口將達成歷史第三個200億美元,對于中國整個光伏產業而言,2019年開始逐漸邁入平價上網時代。國內裝機規模進一步下降,截止10月份國內裝機規模只有17.5GW,而光伏產品對外出口則成井噴之勢。此消彼長中,光伏制造業仍在保持快速增長。
“光伏產業鏈大的分類分為制造端和應用端,今年這兩端形勢截然不同。應用端今年前三季度出現了超過50%的下降;反觀制造端,多晶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最低的增長幅度超過了30%。”王勃華秘書長在論壇上表示。
光伏產品出口大增,在彌補了國內裝機規模下降之余,也把光伏產業帶向了新的高度。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162億美元,到10月份增至175億美元。在光伏出口歷史上,2012年出口額為202億美元;2011年出口額達到頂點,為221億美元;基本上沒有懸念的是,今年有望成為第三個超過200億美元的年份。
2002年全國產量只有8GW,出口量至多大于7GW,7GW出口相應的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今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預計在60GW左右,對應出口額近200億美元。通過科技創新大幅降低成本,極大增加了我國光伏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市場占有率。
“海外市場在今后幾年能夠有確定性的快速成長。”李振國表示。面對國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將繼續擴大。
“十四五”光伏究竟如何發展?
在展望“十四五”之前,我國光伏產業在2020年即“十三五”最后一年的發展,同樣令人期待。
“明年的政策將會延續今年的總體思路,不會有大的改變,這個應該是一個定心丸;并且,明年政策肯定比今年出臺早,如果理想的話要早得多,或許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便會出臺。政策出臺時間早,加上今年沒有完成的裝機目標能夠挪到明年去,明年的市場大概率會有較大增長,可以稱之為恢復性增長。”王勃華秘書長表示。
光伏產業競爭已經邁入下半場,在“十三五”最后一年,企業淘汰將更加殘酷,許多企業將要大量被淘汰。頭部企業有資金優勢,它們的擴產熱度不減;二、三、四流企業很少有擴產,這樣會導致落后企業加速退出。并且國有企業在強勢進入光伏各個領域,市場格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另外,光儲聯動將會是明年乃至“十四五”期間的發展亮點。儲能將很好的解決光伏發電的晝夜發電不均問題,以更好的接入電網和解決消納問題。兩者相輔相成,儲能配套發展將有利于光伏更快發展,光伏的快速發展也會帶動儲能的發展。
“儲能技術本身發展的非常快,價格和成本降低的速度也非常快。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王勃華秘書長表示。李振國總裁也提出,在電價較高且電網較弱的地方,光伏加儲能已經變成剛性需求,例如澳大利亞,那里幾百兆瓦光伏項目必須要配備25%左右的儲能。
同時,李振國總裁也表示,國內光伏市場存在不確定性。在“十四五”,希望光伏企業繼續科技創新;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制定出更好更穩定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對光伏+儲能能夠給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