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現在被很多人光伏企業形容眼中的國內光伏市場。這與531之前國內市場香餑餑的感受完全不同,當前的國內光伏市場,就像“雞肋”一樣,光伏設備商似乎已無大力爭取的積極性。
近期來,各處平價和競價項目招投標火熱,可一線光伏設備企業并沒有往年激動,國內光伏市場對他們來說,就像“雞肋”一樣,適當爭取即可。筆者通過咨詢專業人士,主要得出以下幾個原因:
民企話語權缺失
總結白城、達拉特旗和泗洪三個領跑者的招投標情況,參與競標企業明顯減少,中標企業中重合度較高。由于補貼拖欠、融資成本等問題,民企已無實力在電站投資領域與央企國企競爭。
未能充分競爭的狀況下,民企話語權缺失,影響了光伏設備商的參與積極性。
價格過低,利潤太薄
國內的競價和平價項目,受供需矛盾影響,光伏設備價格持續降低。過低的價格才能支撐國內競價和平價項目落地,可支撐不了組件企業持續降低的利潤狀況。
業內人士稱,光伏組件價格在1.8-1.9元還可以賣,低于1.8元的光伏組件就不想賣了。目前的組件價格,讓一線設備企業不敢多賣國內市場,害怕壓低財報利潤率。
據了解,一線光伏組件廠家預留國內的產能僅在15%左右,晶科預留國內2GW左右,阿特斯預留800MW左右,東方日升1GW左右,隆基預留25%產能在國內。
付款差,錢收不到
國內已經進入光伏產業鏈的惡性循環,規模失控,冷熱不均,補貼拖欠,產業鏈一環欠一環。一位光伏設備企業高管直言,賣什么國內,反正錢都拿不到。
而海外市場,多數國家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信譽和付款都較好,很多采取鎖價的方式,保證光伏設備供應商的利益。資源都往付款好、利潤高和開放度高的海外市場走,光伏設備商也正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旁落的國內市場已淪為“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