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消息,中國海油首個海上風電項目——江蘇海上風電項目遠程集中控制中心(簡稱遠控中心)在江蘇東臺正式啟用,標志著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圓滿完成年度建設目標。
據了解,遠控中心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海上風力發電場的機組運行指標、海上風力狀況等信息進行實時收集,并依據所采集的數據確保投用設備安全運行,優化發電效率的關鍵場所,其中包括最終實現遠程控制風力發電機組、海上升壓站等關鍵設備。該遠控中心能實現無人值守、遠程監控和區域檢修的智能化管理,是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并網發電的必要條件之一,在風電場的安全穩定運行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蘇省是海上風電大省,該項目有效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對緩解當地能源、環境壓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加快區域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上風電對中國海油而言是一個新領域,江蘇海上風電項目更是中國海油的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是“近淺海練兵”的一次積極探索。目前,該項目已完成13個風機安裝,海上升壓站也安裝完畢,預計明年可按計劃順利投產,將為當地提供綠色能源。
2019年7月2日,中國海洋石油(00883.HK)全資子公司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于上海正式掛牌成立。至此,中海油宣告再度進軍風電行業。據記者查閱,新公司注冊資本20億元,董事長楊云為中海油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6月底,中海油出售了其全部的新能源業務,此番宣布進入海上風電,是中海油二度進入新能源業務。
2019年9月5日,國務院國資委與上海市政府在滬簽署深化合作共同推進落實國家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諸多重大項目中,中國海洋石油集團落地臨港新片區的深海風電項目頗受關注。
中國海洋石油東海石油管理局局長楊云在簽約儀式上介紹,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風能源”)正在積極推進在上海臨港地區深海風場、新能源技術研發項目的區域總部和研發基地建設,構建國內深遠海風電場行業平臺。之所以選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正是由于自由貿易區自由化、便利化優勢,優質的產業集群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任陳杰表示,融風能源的落地,對臨港打造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區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的特殊性在于兼顧制造業和服務業,“臨港新片區的制度設計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和制造業相結合,將更有力地推進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看好產業集群優勢,構建國內深遠海風電場行業平臺
融風能源是中國海油重返海上風電領域的企業實體依托。對于中國最大海上油氣生產商中國海油而言,海上風電是諸多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種類中與其契合度最高的領域,中國海油豐富的海上工程資源和生產作業經驗均可以應用到海上風電領域。2018年11月,中海油集團公司黨組正式通過進入海上風電產業的戰略決策,并明確由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牽頭海上風電業務。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融風能源應運而生,該公司于今年5月注冊成立,注冊資本20億元,7月正式揭牌成立,落戶上海臨港海洋科技園(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公司的經營內容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的開發、建設及運營管理,從事清潔能源、新興能源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等。
根據揭牌儀式上釋放的信息,融風能源將“本著低成本、市場化的原則,先近淺海練兵,后深遠海發力,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業務。”該公司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已于4月30日正式開工,按計劃將于明年實現全面并網發電。
澎湃新聞了解到,融風能源將充分利用貿易區自由化、便利化優勢,發揮中國海油近40年來在海洋工程技術和管理等方面優勢,攜手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積極推進在上海臨港地區深海風場、新能源技術研發項目的區域總部和研發基地建設,整合行業內優質資源,構建國內深遠海風電場行業平臺。
8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融風能源是揭牌儀式后獲頒新片區最新營業執照的13家企業之一。
彼時,融風能源就曾對落戶臨港的背后考量作出回應:臨港新片區具有包括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等在內的優質產業集群,具備整合多種資源、全方位提供綜合服務和支撐保障的雄厚實力,高度契合了融風能源的經營方向與發展需求。同時擔任融風能源董事長的楊云在當天的媒體通氣會上表示,我國90%以上的風電資源在深遠海,融風能源將充分發揮中國海油在海上油氣勘探開發取得的經驗優勢,利用好臨港新片區的產業集群和自由化、便利化優勢,努力致力于深遠海風電開發和對外合作。
中國海油在上海市有33家公司,業務領域涵蓋海上油氣田開發、LNG接收站、成品油銷售、基地服務、金融業務等。截至2019年6月底,該集團在滬企業向上海地區供應天然氣超過400億方。楊云表示,中海油未來將進一步深化與上海市合作,共同推進落實國家戰略,繼續加大東海油氣田開發、進一步開展上海LNG接收站儲罐擴建、拓寬成品油銷售渠道、加快在滬加油站建設及船舶建造業務。
融風能源項目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相結合,折射臨港產業不斷升級
陳杰認為,此前臨港地區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在海洋工程及機器人等領域集聚了一批企業。融風能源項目的特殊性在于,該項目兼顧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屬性。在海上風電領域,臨港過去的產業積累以制造業為主,比如海上風電設備、風機葉片制造等等,融風能源的落地突顯了臨港新片區服務業的內涵,折射了臨港產業不斷升級。
據其透露,融風能源落地新片區的過程歷經多輪溝通,雙方認為臨港的產業集群獨具優勢,靠近產業鏈上下游。再加上制造業配套基礎,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得以相結合。
“服務”是融風能源落子臨港新片區的另一大原因。陳杰在采訪中談及,一個好的服務業倚賴于制度創新。
陳杰表示,臨港在持續推動行政審批改革,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創下多項速度記錄的背后,是行政審批的自我革新,在機制上、流程上都進行了改進。
此前的8月19日,上海臨港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一期)順利取得首張綜合驗收合格證——動力站房綜合驗收合格證。從8月16日下午完成平臺申報,到8月19日完成全部竣工驗收,取得綜合驗收合格證,僅僅用了3個自然日,距離簽訂土地出讓合同也僅僅10個月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上海服務、臨港速度”。
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此前曾表態,特斯拉公司在與上海合作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令人驚嘆的上海速度。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營商環境,也體現了這座城市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行動。
“我們在很多流程上做了大膽突破,采取了主線和輔線的兩種審批制、兩條線推進,讓原來的串聯成為并聯工作。這使得整個特斯拉項目審批過程與國際上的同類項目相比,縮短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陳杰對此表示。
在特斯拉超級工廠所處的臨港新片區內,這種“上海速度”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企業。9月4日,此前成功競得臨港新片區首塊出讓的工業用地的新奧能源動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準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四證到手,過去要花幾個月才能辦妥的手續在新片區僅僅用了5個工作日。同新奧項目一樣,更多落戶臨港新片區的社會投資類產業項目,今后都有望5天時間從拿地到四證拿齊,這也將成為臨港新片區營商服務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