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當時牽手時抱著堅定走下去的非常強烈的信念,知名民族品牌與國際品牌間的合資、合作、并購也難免有不歡而散的局面發生。
中外合資的企業中,誕生過吉利收購沃爾沃、小康股份收購AMG悍馬、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等為人津津樂道的佳話,而樂百氏委身達能卻遭賤賣,娃哈哈與達能合作卻險遭強購,徐工機械堅拒凱雷基金并購等案例的結局亦足以令人扼腕嘆息。
雖然雙方合作的談判一度進展得十分艱難,但最終雙方還是達成一致,正式啟動合作,成立德力西電氣,經過十年的時光打磨,今天的德力西電氣已發展成領先的低壓電器行業品牌。
德力西借由一場成功的跨國婚姻,在全球化分工中謀得了產業鏈上的重要位置,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了世界性的機遇。
此刻,回看德力西電氣十年來時路,剖析了解德力西與施耐德是如何相處、相融,進而相輔相成,對于中國企業和民族品牌不斷崛起、中外合資合作屢掀熱潮的時代來說,或將有參考和指導意義。
胡成中"消失"了
德力西電氣公司成立之后,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就從集團電氣產業的員工和管理團隊面前神秘消失了。
得人者得天下。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卻不容易。
胡成中的"消失",是給德力西電氣公司管理團隊的充分放權。在新公司成立伊始,德力西電氣仍處于中國傳統企業家族化、血緣化的管理模式,人員龐雜,不乏有胡成中的親友擔任重要職位。
新的德力西電氣管理團隊,按照合資公司的新需求進行考核,通過梳理組織結構圖,要求原有管理團隊全部重新競聘上崗。這一項改革,第一波就裁減了近300名老員工。
如此動作,勢必會引發內部震動與反彈。很多人直接找到了胡成中家里。但奇怪的是,那段時間胡成中總是不見人影。
信任、寬容、支持。胡成中這種"沉默"式的支持,給予了合資公司新管理團隊充分的空間和執行力,最終在整合成形之后,德力西迅速從傳統家族化工廠,變為管理規范的現代企業。
此外,胡成中始終堅持的,就是要保持德力西的發展和員工發展同步。10年來,德力西電氣從"剛"和"柔"兩方面,創造出了一個讓員工與企業價值觀產生共鳴的環境,一個讓員工主動維護和參與的機制。"剛"是通過完善的薪酬激勵體系和發展空間等制度,充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柔"則是努力創造讓員工舒心的工作生活環境,營造和諧的"家"文化氛圍,重視情感和精神激勵。
戰略上采用管理的人性化,戰術上采用管理的科學規范化,奠定了德力西健康發展的基石。而在胡成中的心中,還只是第一起步,德力西要做百年名企,要做核心領域領先、綜合優勢突出的知名企業集團,這十年的成功,還只是德力西文化的誕生期和成長期。
施耐德"很低調"
作為一家上市的跨國公司,施耐德也有著自己的文化和規范。
與成長于中國溫州的民營企業德力西更多依靠人的經驗相比,施耐德倡導更加職業化的管理模式。職業化,對于一些已經固定的業務模式來說,十分復雜。
以財務模塊來說,德力西集團是成長于溫州的民營企業,多年來一直依賴基于鄉土紐帶建立的銷售體系。在"用好自己的資本,善用別人的資本,用活今天的資本,巧用明天的資本"這樣的觀念指導下,習慣于年初放貨年末收款的業務模式。但在施耐德看來,這種方式雖然靈活,但帶來的風險是每年都會有大筆資金處于公司財務體系之外,這對于公司的資金鏈是一個巨大隱患,甚至有可能打亂企業發展的節奏。
成立合資公司以后,德力西電氣引進了施耐德SAP財務管理模式,建立分銷商信用體系:將分銷商的信息匯總進系統,各自信用狀況一目了然,財務人員可以很從容地對其進行管控。這種財務理念的引入,實際上是對德力西企業文化的改造,同時對工作人員也是很高的要求。為了更好的融合,2012年上任的總裁齊毅夫推行了"導師制",安排施耐德電氣方的小組員工和德力西電氣中高級干部對接,以這種方式將兩種工作習慣和文化連接在一起。
對待合資公司,施耐德在用人方面也賦予了極大的誠意和心血。與很多外資企業選擇空降外籍高管不同的是,施耐德充分在中國啟用華人高管,先后派駐德力西的都是中國人或對中國文化有深厚了解的人,其用意就是將跨國公司先進的管理經驗進行本土化改造,讓兩者文化得以相互借鑒和補充。朱海,德力西電氣公司的首任總裁,但在赴任德力西的第一天,他就告訴施耐德團隊的所有人,他們的任務,是激發德力西原有的企業精神,共同發展。朱海還制定了一個紀律,所有來自施耐德的工作人員都要受訓,如果在德力西電氣里講"我們施耐德怎么怎么樣",第二天就會請他離開公司。
2012年齊毅夫在出任德力西電氣新一任總裁時,特意提出了以"龍舟精神"作為德力西電氣的核心價值觀,將龍舟精神的"承諾、合作、敏捷、超越"貫徹到德力西電氣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人無疑對"龍舟精神"具有充分的理解。正因為來自德力西和施耐德雙方的團結信任,10年之間,合資公司才像一艘龍舟,在整齊劃一奮力拼搏的精神下,全速行駛。
向"西方"學習
胡成中曾經講過,德力西的企業名稱,其主題理念是"德報人類,力創未來",而和施耐德的成功合資,倒也是契合了最后的"西"字。
在一百多年前,中國飽受落后和被動的民族危難時刻,有識之士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著名觀點。一個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品牌,一個是來自西方的國際巨頭,德力西與施耐德在價值觀上有著諸多共通性,而這也成為合資順利的重要基礎。
很久以來,中國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沒有撬動強勁資本的實力、沒有國際一流的管理團隊,雖然渴望獲得全球市場和世界一流的競爭優勢,卻沒有邁出腳步的能力和信心。德力西電氣的成功,說明了只要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企業文化,最大限度地讓新公司保留各自的文化特質,中外企業在融合和發展上,不會存在不可溝通的隔閡。
中國制造的突飛猛進在過去的十年已得到世界的認可,但是如何走向下一個十年,如何成為擁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成為世界制造強國,中國企業還有很多可以向國外企業學習、借鑒和合作的地方。
凡是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一不是選人用人的成功者。德力西電氣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價值觀是相互呼應,相互依存的。而通過德力西的合資成功,讓人們看到了,中外企業可以在文化的融合中獲得升華,并且促進了企業的共同進步。
而在德力西電氣開創合資成功的典型經驗的同時,中國企業也紛紛走出海外,采用多種資本方式,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特別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和發展,既給了中國企業重要的歷史性的機遇,也促使它們加快國際化的步伐。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競爭力的上升,中外合資必然從低端的產能和技術合作,提升為科技人才、技術標準和品牌文化的合作,從全球產業布局上施展空間。
在胡成中看來,德力西是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管理文化的獨特品牌,立足于民族工業的原動力,汲取西方優秀的管理經驗,最終能夠摸索出符合東亞文化和民族的商業文明。未來,但愿有更多的企業像德力西這樣,以商業成功推動時代進步為使命,不斷朝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