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3歲打漁,17歲打鐵,23歲與少林師傅打擂比武,可這位曾經連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講的溫州人,最后卻成了中國500強"人民電器"的領航人,頭上頂著中國十大經濟風云人物、中國十大企業思想家、中國十大CEO、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改革35年35位杰出人物等眾多稱號,如此華麗轉身、豐富且飛躍的人生,足夠傳奇!
他,就是人民集團董事長鄭元豹。
"打"出來的溫州電器巨頭
人民集團董事長鄭元豹
溫州樂清的柳市鎮,被稱為"中國電器之都";別看是一個小鎮,全球電工電器的1/6,60% 的中國電工電器,都來自這里,整個樂清(縣級市)電器產業年產值超千億,占據中國行業市場的半壁江山。其中,知名行業品牌巨頭正泰、德力西、人民、天正等,均出于此地。
此前,已分享了正泰南存輝、德力西胡成中、華立集團汪力成等家族企業傳承故事,今天再說另一位傳奇人物——人民集團董事長鄭元豹。
鄭元豹,生于1958年,今年60歲,他出生于樂清市柳市鎮長虹村一個普通農家。因家境貧困交不起學費,鄭元豹15歲就輟學了。在那貧窮的歲月,謀生是第一位的。樂清有秀美山水,雁蕩名勝,可對于農家人來說,"七山二水一分田", 生存環境艱苦,小時候的鄭元豹,13歲就學打漁,除了種田外,每天能多掙五毛錢貼補家用。鄭元豹后來回憶:"那時,我們從來沒有褲腿完整的褲子穿。每天的奢求只是能吃飽飯。"
劉百川(左2)
17歲時,鄭元豹改行去打鐵,打鐵打出生活費,也打出了一身健壯體格。打鐵閑暇空余,他先后找溫州當地拳師練習武藝,天天練拳。據說,他曾拜師二個武學名家:一個是曾給孫中山先生當保鏢劉百川父子,劉百川是民國十大武術名家之一;另一個是溫州當地名師金得福。到20歲時,學得一身好武藝的鄭元豹,改收徒弟教武藝。1981年,有位來自登封少林寺的呂姓師傅過來溫州教拳,聲稱與本地武師比武,很多人慫恿之下,加上老師授命,結果來了一場打擂臺式的比武。
這一比,讓鄭元豹打拳打出了名氣,找他學武的徒弟越來越多。后來他說:"我一共教出了3000多名弟子,這些弟子現在也都是各大公司的老板。"
一個人的成功創業,往往來自偶然,可偶然之中,第一要素是眼光,也就是發現機遇,并把偶然中得來的機會變為現實的商業價值。鄭元豹后來沒有成為一個武術家,而是企業家,也多帶有偶然的機遇。
人民電器企業員工的拔河比賽
有一天,鄭元豹一個遠房親戚從甘肅帶回來的報廢空氣開關,一下子吸引了他的興趣。后來他從同鄉那兒了解,當時買這開關要走后門批條子才能買到,一個就是500多元。只有小學程度的鄭元豹,幾經琢磨,竟然無師自通,不僅把這個報廢的開關修好,而且還把當中的工作原理也弄清楚了。
靠招收武館學員,鄭元豹手頭上已有一定積蓄,經熟人介紹,1976年,他承包了杭州飛鷹機電控制廠,開始了作坊氏的電器創業之路。1982年,他又收購上海當地一家企業,創辦了上海南匯機電設備廠,即上海人民低壓電器廠的前身。
當時,在鄭元豹家鄉柳市,幾乎沒有不搞低壓電器的,企業已達一千多家,且均起步草根,運營模式也多為"前廠后店",如此"野蠻式"生長,質量不上檔次,名聲不大好。從某種程度而言,同一時期的鄭元豹,起點要稍高一些。
此前,我們曾介紹過,正泰與德力西兩大巨頭的前身,是南存輝與胡成中合伙經營的"樂清縣求精開關廠"(注:當時樂清尚未縣改市),這是整個溫州當地第一家拿到部頒生產許可證的企業,而且辦起了國內民企第一家熱繼電器檢測室。而當年的工程師王中江,就是胡成中北上,到上海人民低壓電器廠"挖"來的退休工程師。
人民電器的輸變電成套設備車間
創業期間,為提升自己,鄭元豹到上海電大攻讀經濟管理專業。人民電器始創于1986年,當年,鄭元豹在溫州家鄉開辦了樂清東海五金廠。我們多次提及,抱團合伙,是溫商創業的一大成長模式,而在1988年初春,在上海的鄭元豹接到了家鄉領導發來的電報,邀請他回鄉創業。
上世紀80年代,因受到假冒偽劣產品的重創,柳市當地電器市場在外名聲并不好,人家一提溫州貨就犯怵,政府也頭痛不已,決定好好整治。改變"劣幣驅逐良幣"效應的影響,最好的路徑就是引入"良幣"、擠出"劣幣"。當時,鄭元豹在上海的電器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番深思熟慮后,他毅然接受邀請,回到柳市。1988年,鄭元豹與朋友合伙,接管了當時僅有12名員工、3萬元資產、生產單一的CJ10交流接觸器的樂清人民低壓電器廠,即今天"人民電器"品牌的前身。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鄭元豹看來,不把好質量光,是鼠目寸光,很難長久生存;于是他給廠里定下"三不原則":" 寧失利益,不失市場;寧失數量,不失質量;寧失面子,不失顧客。"在鄭元豹帶領下,經過短短一年的整頓,"人民"牌CJ110交流接觸器在市場一炮走紅,產品從"無人問津"變成"供不應求"。1992年,"小平南巡"講話后,鄭元豹也變得"膽大包天",他與當時總經理葉玉森一舉買斷了工廠51%股權,并將工廠由甌江入海口北岸的黃華,遷到產業更集中的柳市,被外界稱為人民電器第一次"遷都"。
"遷都"對于人民電器成長歷程來說,意義很大。目前,人民電器以智慧電網為產業核心,橫跨產業新城、新能源、微波通訊、電商平臺、環保科技、現代物流、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八大產業集群,下轄人民電器集團、人民萬福集團等全資運營實體。其中,旗下擁有80多家控股公司、800多家協作單位。后來,人民電器實現了從產品經營到品牌經營,關鍵一點就是產業集聚、產業聚群,如此才能更好地做到產業、企業、市場的有效對接。
到鄭元豹的人民電器旗下企業,從廠房車間、辦公室、會議室,到處都有"人民電器,為人民服務"的標語,這也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鄭元豹特別重視"人民"這一品牌,特別是品牌塑造、維護以及品牌力量上下足氣力。在其官網上,他們會依據總部位于紐約的世界品牌實驗室給出的品牌估值,并不時更新數據的變化。
一個家族企業,品牌是寶貴的財產,從某種角度而言,品牌估值也是家族企業信用指數最直觀的真實呈現。我們知道,世界上每一個頂級品牌的背后,代表著它的家族企業傳承力,更記載著它的興衰流變與精神傳承的持久性。要打造百年企業,首先就是鍛造百年品牌,品牌建設是家族企業成功的核心要素。
鄭元豹家族二代"分馬臥槽"
對于企業,鄭元豹作為人民電器團隊的掌舵者,一直有危機感.早于2009年,他就與劉永行達成了"危機共識":" ‘人民’和‘希望’都是有影響的企業,雙方都是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企業家,越是在危機形勢下,越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在業內,鄭元豹號稱"并購狂人",可頗令人奇怪的是,人民電器上市步伐似乎"溫吞"一些,2015年,溫州方面就將公司列入第三批擬上市名單之中。
打漁、打鐵,打拳,乃至于打出一家行業巨頭,離不開一個"斗"字,可對于家庭,他卻不"斗"了。鄭元豹有句有名的笑言:"在世,不能和天斗;在家,不能和老婆斗。斗,就不和諧,就不能發展。"
網友拍的婚禮現場
鄭元豹是26歲結婚,他與太太二人分工明確,男主外女主內,正因為如此,他的太太一直低調,很少出現在公眾場合。鄭元豹育有二男一女,長子鄭緯宇、次子鄭經潔。2012年2月,鄭元豹給倆兒子辦了一場集體婚禮,在當地引發一番熱議,有人說二個兒子一起辦喜事,不增加別人負擔,盛贊!
長子鄭緯宇,是個80后,今年34歲,現任人民控股集團副董事長。以前,鄭緯宇感覺父親就像一堵墻,既是堅強的依靠,也是難以跨越的障礙。他曾經說:"從小到大,我父親對我來講是很有威嚴的,在我心里面是不可動搖的那種,他說一句話就像國家的主席一樣。"
2005年,鄭緯宇從對外經貿大學畢業后,一心想做酒店業,可父親鄭元豹卻勸他先到人民電器集團來。可鄭緯宇個人卻不愿意帶著"富二代"標簽,一心想自主創業。后來,他在杭州偷偷開了一家網游公司,要研發"足球風云"的網絡游戲,還拉了一幫游戲高手。
人民控股集團副董事長鄭緯宇
當時,鄭緯宇表面上順從父命,先在集團工廠車間做一名普通工人,做裝配、甚至打掃衛生,而他私底下又偷偷去注冊一家服裝品牌。一年后,他被父親派到浙江分公司,給堂哥"打下手"做董事長助理。鄭元豹告訴兒子,你在資產一百個億的企業里面學習,你所學到的東西,你的思維方式是一百個億,將來就是出來做事情,你在宏觀方面的決策是比較完善的、流程化的、體系化的。這一點,后來被鄭緯宇認同。
2006年下半年,鄭緯宇主動找老爸要活干,當時集團旗下有一家虧損的儀器儀表廠,年產值只有1900萬元。當時鄭緯宇與鄭元豹"攤牌":" 這個位子說難聽點是我求來的,我說你必須給我去做,你要不讓我做一家企業我是沒有激情的。"結果,二年后,鄭緯宇通過改變產品外觀,成功了,營收攀上7000萬。
從鄭緯宇這位80后家族二代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家族二代成長以至接班傳承過程中,也會發生沖突的。一方面,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二代人在認知上會有差異。許多家族企業二代與父輩沖突,均會帶有強烈的獨立訴求,也愛表現自我,特別是在職業生涯上,擺脫父輩安排一切的路徑依賴方面的欲望特別強。假如缺乏溝通,長時間處于緊張和高壓力狀態,往往辜負上一代的期望,實際行動上的效果也會"適得其反"。
基層歷練,是二代接班人培養的重要方式,鄭元豹做得好,當然了,由于年齡和閱歷等差異,二代若能通過歷練,也能把代際沖突變為動力,并激發潛能,關鍵在引導。到虧損的電表廠任董事長,鄭緯宇找到獨立感覺,一定程度上也加深對家族企業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也能自覺地親近家族企業。
人民電器集團副董事長鄭經潔
次子鄭經潔,生于1987年,現為人民電氣深化改革委員會會長、集團副董事長、浙江公司董事長。
近年來,人民電器將從傳統制造到實體產業與金融資本產融結合發展的轉型跨越,作為企業一大戰略,而代表性事件就是二次"遷都",把集團總部由溫州遷往國內金融中心上海。
"臥槽馬",是中國象棋中一個行棋術語,大體就是把馬行至將到,或"看住"對方將本位的一個位置。當然,這里要泛指家族企業二代的接班安排;"分槽",也就意味著各據一槽"分食"。回溯海內外許多"富過三代"家族企業,如橫跨泰國香港的潮商陳有漢兄弟家族,也是采用各據一方的"分槽",兄弟中一個在泰國根據地,一個往香港開辟家族企業領地。在鄭元豹布置下,二代鄭緯宇、鄭經潔二兄弟,一個分據上海版圖,另一個分管浙江"老巢",也是一種"分槽吃食"。
企業內部會議
二代子女"分槽吃食",避免分管事業板塊重疊,實際上形成內部接班的良性競爭關系,更符合新生代愛好獨立的個性,發揮各自潛能,彼此相互競爭中,也更能在自己分工的領地下足功夫。
"分槽吃食"與"分工分業不分家"同屬一理,核心是"不分家",攜手把家族事業做好,持久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