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國蓋洛普公司調查結果顯示,54%的美國人對核電持反對態度。不過最近幾年,與可能發生的融堆事故相比,氣候變化更令人憂心忡忡。
(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核網” ID:NuclearNet 作者:Viador)
2015年12月12日,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各國通過并簽署了《巴黎協定》。其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
2018年10月8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韓國仁川發布《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報告稱,全球平均氣溫已比工業化之前上升1℃左右,預計2030年至2052年間將升高1.5℃。報告強調,必須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方可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嚴重影響。
核電是本世紀末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關鍵能源形態,而沒有核電的話,我們就很難在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同時,滿足全世界日趨增長的能源需求。
然而,三里島、切爾諾貝利、福島這類核事故的發生,讓很多國家(例如美國)過于畏懼風險而無法做出新的嘗試。
事實上,目前阻礙美國投資新核電站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問題,并非安全性。在美國,天然氣如此廉價易得,導致已經投產的核電站也無法與其競爭。
核電沒有競爭力——除非我們考慮到碳排放的社會成本,也就是海平面升高、野火以及其他各種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后果導致的經濟損失。
核電為全球減排二氧化碳做出了卓越貢獻。核電是典型的低碳能源,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僅為12克/千瓦時。麻省理工學院的報告指出,如果把這些成本計算進去,對化石燃料發電站生產的電力征稅,那么核電將一躍成為更加經濟的選擇。
核電站的最大優點在于它可以接入現有電網,提供持續的電能,同時碳排放為零。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雖然也很不錯,但目前還沒掌握必需的技術,因此無法讓它們充當“基礎負荷”能源。
相關資料顯示,因為碳排放稅在政治上不可行,美國紐約州和伊利諾斯州正從其他角度采取措施,例如強制煤炭和天然氣發電站從核電站那里購買零排放積分。在這兩個州,法院已經駁回了發電企業反對零碳排放積分的訴訟,由此得到的收入已經挽救了5個瀕臨關閉的核電站。
類似的政策需要推廣到全美國,以維持現有的核電站繼續運營,另外還得移除建設更安全的新型核電站面對的各種障礙。如果還在因為過去的核事故而氣餒,美國將永遠無法在對抗全球變暖的斗爭中取得勝利。
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促進低碳轉型面臨的難題,說明短期內核能的低碳貢獻不可替代。福島核事故之后,德國開始了棄核之路,盡管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發展迅猛,規模居全歐首位,但被迫使用了更多的燃煤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不降反升,其承諾的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同比1990年下降40%的目標已不能完成,目前僅完成了27.3%。
IPCC最新報告分析了實現本世紀末全球溫升1.5攝氏度控制目標的89種情景,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核能發電裝機應該增長250%,到2050年需要10億千瓦的核電裝機,同時核能發電占比應達到25%左右。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到2020年全球將新建約130臺核電機組,到2030年前這一數字將達到約300臺。
歐盟委員會也于2018年11月底通過了最新的氣候戰略《所有人的清潔星球:歐洲長期戰略愿景——繁榮、現代、競爭和氣候中性的經濟》,提出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核電將與可再生能源電力一起成為歐洲無碳電力系統的支柱;
歐洲原子能聯盟的研究成果表明,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核電必須占到歐盟能源結構的四分之一;
日本發布了《能源基本計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及2050年的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該計劃認為,核電作為“重要的基荷電源”是實現脫碳化目標的重要選擇,2030年核電在發電量的占比仍達20-22%;
我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項研究成果表明,要實現1.5攝氏度溫升控制目標,2050年中國需要核電裝機5.4億千瓦;
南非國民議會能源投資組合委員會的研究表明,核電應該是當前乃至今后南非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必須堅持發展核電......
各國、各地區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能源轉型方案和自主貢獻目標。綜合全球的研究成果看,核能仍然發揮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能源角色,在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承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