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星農電網訊:“在部隊咱是一名偵察兵,守護的是一方安寧,脫下軍裝咱是一名電力運維兵,守護的是萬家燈火,責任都很重大,使命同樣光榮。”7月30日,筆者見到河南濟源供電公司輸電檢修班班長張海燕時,他正帶著同事李超在220千伏黃荊線22號桿巡視電力設備,言語中流露著真誠和率直,筆挺的身板、穩健的步履、嚴謹的神態,依然能讓人看出他的軍人氣質。
“保家衛國、守護平安是軍人的初心和使命,可靠供電、光亮萬家是電力人的初心和使命。”這是張海燕對初心和使命的理解。作為濟源市“十佳”優秀退伍軍人、河南省電力公司勞動模范、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優秀共產黨員,他認為只有把初心浸潤在崗位實踐中,把事業浸潤在為民服務中,讓使命化作勇于擔當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方能體現人生的價值,體現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關鍵時刻勇擔當
7月26日,濟源突遭雷暴天氣, 35千伏白王線21號桿出現故障。做好安措后,張海燕個爬上鐵塔,迅速開展搶修作業。
“每遇急難險重任務,班長總個沖上去。”輸電檢修班員工袁大平說。在同事們眼中,“干工作雷厲風行,有困難沖鋒在前”,是張海燕從業28年來的不變風格。
“當兵就要當好兵。”張海燕認為,“好”兵的標準在于政治過硬、作風過硬、工作過硬,不論是部隊偵察兵還是電力運維兵,關鍵時刻不能猶豫、更不能退縮,要積擔當作為,沖在前面、干在前頭。1987年10月,時年18歲的張海燕報名參軍,成為東北邊疆某坦克師偵察營的一名偵察兵,因表現優異,兩年后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轉業后,成為一名普通電力職工,長期扎根在輸電線路運維一線。在綠色軍營期間,遇到重要任務,他總主動請戰、高質量完成,多次獲得所在連隊好評;轉業到地方工作以來,他勤勉敬業、甘于奉獻,積發揮示范作用,踐行守護光明的承諾。
濟源山區丘陵面積占88%,供電線路大都跨越高山深谷和密林,運行條件復雜。張海燕所在的班11名員工,擔負著85條、826千米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的巡視維護、缺陷處理、技改大修等任務,工作量大,尤其是夏季、冬季惡劣天氣易發多發,搶修搶險情況時有發生。哪里有險情,哪里艱苦,他就沖向哪里。他說急難險重面前能鍛煉人,也能考驗人,作為一名堅守在電力保障一線的“戰士”,就應該出現在需要的地方。去年以來,他帶領班組人員先后完成38項搶修搶險和應急保電任務。
心中有信念,肩上有擔當。張海燕認為,信念是不變的初心,擔當是應盡的責任。他不僅在崗位上行動率先、工作搶先,還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2018年春節期間,他主動到湖南與廣東交界的梅花鎮參與抗冰搶險,對500千伏橋曲線抗冰復電現場進行安全監督。同年5月他再度參與抗震救災,先后在四川阿壩、馬爾康、紅原、若爾蓋等地區運送救災復電設備,有力保證了當地的電力恢復進度。
呵護電網保運維
“各項技術參數正常,導線連接點無過溫跡象。”7月19日,在處于王屋山腹地的220千伏陡虎線17號桿,張海燕帶著同事李小軍和趙棟梁對輸電線路進行特巡。他拿著望遠鏡仔細檢查電力設施,逐項核對基礎數據,并提醒班組人員對照運行標準,觀察好每個細節,不放過任何隱患。
“當兵的人就要練就‘火眼金睛’。”張海燕說,他在部隊時是偵察兵,對觀察力、辨別力和判斷力要求特別高;轉業后成了電力線路“運維兵”,同樣離不開精確的觀察、精細的辨別和精準的判斷。在他看來,輸電線路是電力供應的基礎保障,輸電檢修崗位是守護萬家燈火的前沿陣地,容不得絲毫懈怠,必須精益精細,全身心投入工作。
針對輸電線路多、班組人員少、運維任務重的情況,張海燕將班組人員分成4個小組,明確責任、劃分區域,要求嚴格按照質量標準和運行參數開展線路巡視,把工作做到致。他帶領的小組負責運行時間長、環境復雜地段的輸電線路,積發揮示范效應。針對巡視中發現的問題或不足,認真做好記錄,建立隱患信息庫,及時組織人員治理,結合實際落實風險防控措施,保障線路健康運行。
精益運維保運行,肩負責任送光明。去年以來,張海燕帶領班組人員高質量完成輸電線路例巡、特巡任務,更新桿號牌、警示牌1862套,發現和處置各類安全隱患527例,修剪砍伐通道樹木2.7萬處,用辛勤付出筑牢了光明通道,守護著濟源城鄉的璀璨燈火。
勤勉進取不停步
“不論以前在東北的邊防哨卡,還是如今的輸電運維一線,我都沒有放松過學習,盡可能為自己多‘充電’。”張海燕說,在知識的汪洋大海中,每個人都需要勤學不輟,不斷適應發展需要。特別是面對電網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更要有“本領恐慌”的憂患感和緊迫然。
“既要不忘初心,還要擁有匠心。”張海燕認為,作為一名輸電運維的普通黨員,不僅要牢記責任和使命,吃苦奉獻、勤勉付出,適應“5+2、白+黑”的線路巡視和設備檢修節奏,更要專注業務、錘煉技能、勤勉進取,爭當知識型、技能型、創員工的示范者和帶頭人。
豐富的知識、精湛的技術,離不開勤奮的努力。自打28年前走上電力運維崗位起,張海燕就把學習當作職業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向書本學,向師傅學,向實踐學,處處留心、勤學不輟,從電力“新兵”到技術“老兵”,他用勤學、善學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也帶動了班組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公司舉辦的技能比武中,他們班總能名列前茅。
“我們通過發明耐張雙串絕緣子更換卡具,變2人操作為單人操作,規避了作業風險,降低了勞動強度。”張海燕介紹道。學習是積累知識的手段和提高素養的途徑,只有將學習的能量注入轉化為創新創造的效益產出,才是根本目的。他結合輸電線路運維實際,帶領班組人員挖掘創新課題,加強學習研討,解決技術難題,近年來先后涌現創新成果16項,其中發明2項,實用型14項,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張海燕說,今后他將牢記一名電力“運維兵”的初心和使命,牢記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精益求精、腳踏實地,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職工作,電網安全運行,精心守護萬家燈火,在平凡的崗位上體現責任和價值,彰顯本分和本色。(濟源供電公司 李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