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全球化浪潮之下,越來越多角色涌現,發展至中場,中國在其中的角色開始有所變化。
近日舉行的2018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制造大會上,SAP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彭俊松表示,當下的發展階段仍處在"工業物聯網"而非"工業互聯網",也即當前只是更多處于讓設備聯網階段,并未做到滲透入企業內部打通業務流程,從而轉變企業的商業模式。
但業務模式開始反向流轉,比如早期更多是將海外的業務流程引入中國市場,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中國的案例,比如以名創優品為代表的零售業打造流程走出海外。
按照中國當前龐大的工業體量和計算機人才來看,彭俊松認為,中國在工業軟件領域的打造方面前景可期,當然從C端的強勢轉移到B端,仍需較長積累。
不過從GE擬出售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的案例,也顯示出物聯網平臺始終難以大而全,未來將是明確分工、共同制定標準并推動發展的競合模式。

工業物聯網中場
彭俊松表示,按照SAP的觀點,工業互聯網才剛剛開場,正進入中場階段。其特征是,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其中,爭奪市場份額,但仍在不斷摸索的階段。
他指出,以前大家做的很多工作是工業"物"聯網而不是"互"聯網,比如借助一個盒子連接機器,采集現場數據進而做分析。但工業互聯網的關鍵在于"互",即這些數據如何跟企業的業務流程打通,從而轉變成企業的商業模式。
"以今天的科技創新,更強調跨產業、跨競爭對手、跨國家的合作。沒有這種合作,人類社會水平上的產業革命是不可能實現的。"彭俊松指出,工業4.0、工業物聯網等的發展,在國外都是通過產業聯盟、共同制定標準來推進。中國更加需要聯合企業的智慧一起打造這個平臺,其中涉及的硬件、軟件、通訊,任何一個話題拿出來談都非常有挑戰性。
從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模式來看,也有進一步變化。"現在是業務實踐和聯合創新并舉的時代。"他進一步表示,在數字化之前的信息化時代,SAP會把國外的、內嵌在軟件中的業務流程帶到中國市場,用這種國外的業務實踐,引導國內企業以此搭流程、建組織、制定戰略。
隨著數字化技術快速推進,中國跟全球企業基本站在一個舞臺上,某些行業已經實現中國向國外輸出實踐,比如零售行業就有這種案例。"這要求我們要跟中國企業更多做聯合創新,基于本地化企業需求,做產品定制。"彭俊松指出。
中國市場涌現的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處理能力加速了新興業務的落地推進。比如SAP與西門子集團相繼與阿里云達成在云計算這一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
而人工智能在B端帶來的價值將遠大于C端。舉例而言,傳統工業生產流水線將生產工藝鎖定,一旦增加新的配置,其調度難度和規模將。
的生產方式是模塊化生產,這帶來靈活的加工模塊增減和柔性化生產,將工藝從一維的流線演變成二維的網狀,但這帶來大規模的運算要求。AI算法就成為重要支撐。
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也在現場演講中提到,不僅是智能制造,敏捷制造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其要點是模塊化和迭代化程度更高。后者要求的就是軟件端通過實踐,不斷改善和強化系統能力。
"今天很多AI應用是需要不斷喚醒的,每結束一次喚醒就復位一次,無法形成持續理解。這種交付是一次性的,只能解決片面問題。通過深度學習,可以系統性掌握B端的生產特點,提高效率。"彭俊松解釋道。
中國市場生態
政策和產業加持下,不同產業加入工業互聯網的進程也很快。
彭俊松介紹道,SAP在全球有25個行業分類,在中國基本涵蓋了一二三產業。"目前看來這些行業發展都比較快,以前是看到一些傳統央企的信息化做得比較快,現在一些民企甚至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很高,包括獨角獸企業。越來越多新興產業也在不斷跟SAP合作。"
相比此前行業顧及上云成本等問題,如今企業環境也與以往大不相同。"我們今天的云業務在中國基本都有落地,中小企業上云門檻比前幾年大大降低,他們可以很快接觸到以往只有大企業才能使用的系統。"彭俊松表示,同時,隨著產品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中小型企業也在不斷轉變對數字化投入的預期水平。
在行業落地方面,西門子有更進一步感受。西門子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梁乃明向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介紹道,今年以來,發現越來越多地方政府關注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投入。
西門子亞太區副總裁兼亞太區董事總經理Pete carrier進一步指出,近期西門子全資收購了荷蘭自動駕駛軟件公司Tass International,其強項是多傳感器間的融合、汽車之間的溝通、汽車和基礎設施之間的溝通,目標是達到第五級別的無人駕駛。
但現在世界已經投產的級別是第二級別,更多還處在遠程控制和自動標記階段。終自動駕駛是不需要方向盤的,可以想象到其中涉及的復雜度和多傳感器之間的融合是多么難以實現。
"我們希望通過設立的創新實驗室,關注這些核心問題。"Pete carrier稱,西門子目前在中國已相繼設立約9家創新實驗室,其重要任務就是加速在中國市場新興技術創新的推動。
反觀中國市場本身,在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大幅轉向B端市場的進程中,其產業前景被更多放置到聚光燈下。接下來中國企業在工業軟件領域的想象空間也被激發出來。
為此,彭俊松指出,中國是全球第二大GDP市場,工業品類完整,制造業氛圍很高,聚集了大量人才和工程師。不過過去十年,中國的很大精力投入在了2C端,包括電商、電子貨幣、移動支付等領域,中國都走在前面,證明中國人編輯軟件的能力存在。"下一個十年,隨著B端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投入,我相信中國的工業未來會有一個發展。當然這條路比較長,需要更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