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總結小電流接地系統的特點及研究現狀的基礎上, 進一步 摘 建模仿真分析研究了小電流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零序電流、零序電壓、 電壓相模變換、電流相模變換的特征。為解決從變電站出口選出單相接地故障線 路的問題, 提出了基于電壓互感器注入信號干擾零序電流的波形識別法及其與 小波分析法、能量法結合的綜合選線法。
1. 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研究現狀
國內外采用的小電流接地選線方法很多,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絕緣監測 法、有功電流接地保護法、功率方向接地保護法、暫態電流接地保護法、殘流增 量接地保護法、用模糊神經網絡理論改進的傳統"零序電流比幅法、零序有功分 量比幅法、 能量法" 注入信號尋跡法、 、基于小波分析的選線方法, 客觀地說, 這 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又研究出了幾種新方法, 歸納起來有: 阻抗法、S 注入法、智能法、區段查找法和行波法等幾種。阻抗法的原理是基于輸電線為 均勻線, 即假設故障回路阻抗或電抗與測量得到故障點的距離成正比。 根據計算 的信息的來源不同可分為單端阻抗法與雙端阻抗法。由于故障點過渡電阻、分布 電容、線路不對稱, 以及電壓、電流變換誤差的影響, 使阻抗法的測距誤差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S 注入法的原理是, 系統發生故障時向系統注入一個的電流信號, 通 過檢測注入信號的路徑和特征來實現測距, 稱之為 "S 注入法" 與阻抗法一樣, 。 都是通過電流電壓計算測量點到故障點阻抗, 它們的區別僅僅在于信號的檢測 方法上。為解決故障測距問題, 許多學者引入優化方法、卡爾曼濾波技術、模式 識別技術、概率和統計決策、模糊理論、模擬退火法、分形分維分析、人工神經 網絡、專家系統等智能分析方法和手段。基于規則的人工神經網絡和專家系統的 發展為智能法測距提供了新的途徑, 但目前還處于研發階段。 區段查找法, 通過 饋線終端(RTU , FTU ,DTU ) 檢測各段開關處的電氣量, 進行故障區段的判斷, 實現將故障區段迅速隔離, 一定程度上縮小故障范圍, 縮短了故障查找時間。 此 法的測距作用是有限的。行波法是利用高頻故障暫態電流、電壓的行波或斷路器 斷開或重合時產生的暫態信號等等來間接判斷故障點的位置。 直到20 世紀90 年 代, 隨著時頻分析技術的發展, 行波測距才真正受到關注。 電力系統中主要用于 輸電線路的故障測距, 因輸電線路分支少行波測距精度高, 不受過渡電阻、 系統 參數、串補電容、線路不對稱及互感器變換誤差的影響。由于配電線路節點、分 枝多, 利用自然高頻暫態信號行波法實現配電網的測距幾乎沒有優勢。 小電流接 地系統高壓電網利用小波分析行波構建選線、 測距裝置正處在理論分析階段和試驗階段。 總之, 阻抗法、 注入法、 S 智能法、 區段查找法和行波法在故障測距中, 隨著不同的環境(對象) 體現出各自的優缺點。 針對小電流接地系統本身的特點, 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待人們進一步探索。
2. 需要解決的問題
幾十年來人們不斷研究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定位原理, 已經取得 了很多成果, 積累了許多經驗。但是, 由于配電網結構復雜, 節點多, 分支多, 樹狀接線多, 特別是農網; 加上配電網的運行方式復雜多變; 還有人們對小電 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特征沒有認識; 根據目前故障選線及測距原理制造的
故障選線裝置及測距裝置還不能適應各種運行情況, 誤、 漏判率也不低, 一些問 題急待解決:
(1) 全面認識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的特點, 研究更有效的單相接 地故障原理, 制造出效果更好的選線裝置;
(2) 研究適合配電網的故障測距原理, 制造出效果更好的測距裝置;
(3)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及網絡技術, 提高在線 故障定位的自動化水平和準確性。
3. 小電流接地電網單相接地過渡過程的特點
當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 接地電容電流的暫態分量可能較穩態分量值大很 多倍。 在一般情況下, 由于電網中絕緣被擊穿而引起的接地故障, 經常發生在相 電壓接近于值的瞬間, 因此, 可以將暫態電流看成是如下兩個電流之和:
(1) 由于故障相電壓突然降低而引起的放電電容電流, 它通過母線流向故 障點,放電電流衰減很快, 其頻率高達數千赫茲, 振蕩頻率主要決定于電網中的 線路參數、故障點的位置以及過渡電阻。
(2) 由于非故障相電壓突然升高而引起的充電電容電流, 它主要通過電源 而形成回路。 由于整個流通回路的電感較大, 因此, 充電電流衰減很慢, 振蕩頻 率也很低(僅數百赫茲)。 對于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的電網, 由于暫態電感電流 的值應出現在接地故障發生時相電壓過零值瞬間, 而當故障發生在相電壓 接近值時, 暫態電感電流為零, 因此, 暫態電容電流較暫態電感電流大很 多, 所以在同一電網中, 不論中性點絕緣或是經消弧線圈接地, 在相電壓接近 于值時, 發生故障的瞬間, 其過渡過程是近似相同的。 暫態接地電流的幅值 和頻率特性均主要由電容電流的特性決定。
4. 小電流接地電網單相接地故障選線新方法
故障選線新方法是以電壓互感器注入信號為基礎的、以波形識別法為核心 的、與小波分析法、能量分析法結合的小電流單相接地故障綜合選線法, 特別是其中的波形識別法, 它不用復雜的計算、簡單直觀實用、耐高接地阻抗, 選線效 果較好。
5. 波形識別法的原理依據及可行性分析
5. 1 波形識別法原理與依據理論分析 小電流接地系統發生單相接地后, 系統出現零序通路, 從故障點加入的零 序電壓將在零序網絡中產生零序電流。 在接地故障期間, 假設過渡電阻是不變的, 系統中將產生穩態的零序電流; 通過電流互感器注入脈沖信號后, 電網中將會 出現電流脈沖。根據電路疊加原理, 電路中各支路的零序電流是兩個電流的疊 加。電網正常運行時, 電壓互感器二次側電壓為UAN = UBN =U CN = 100ö 3 V ,ULN = 0V。當A 相發生單相接地故障時, 則有UAN = OV ,UBN = U CN = 100V。ULN = 100V。 此時, 系統將產生接近或高于系統相電壓的零序電壓, 從電壓互感器開口 三角繞組測出零序電壓, 接地保護裝置根據系統出現的零序電壓ULN= 100V , 及 接地相線路的特點, 自動判別接地的相別為A 相。 此時, 接地相電壓互感器原邊 處于被短路的狀態, 因此從電壓互感器故障相二次側A、N 兩端子之間注入的信 號可以在原邊感應出較高的電壓, 影響相電壓的波形及各條線路零序電壓的波 形。 方法是從注入脈沖信號影響零序電流的角度來選擇故障線路的, 被注入的脈 沖信號為幅值50V 到100V 之間的工頻信號, 它是通過高頻開關截取的持續寬度 為3m s 到15m s 之間的一個脈沖。三相五柱式電壓互感器接線如圖1。
5. 2 可行性分析
5. 2. 1 接地繼電保護裝置通過電壓互感器, 反映電力系統一次電壓的變化, 因此, 電壓互感器對短路過渡過程的影響直接關系到繼電保護的正常工作。 中等 電壓等級的電網中, 一般多采用電磁式電壓互感器。 這種電壓互感器的時間常數 很小, 電力系統短路而使一次電壓降到很小時, 在電力系統中儲存的能量將迅 速釋放, 因而產生的電壓自由分量衰減很快。 所以, 對電壓互感器的過渡過程無 須特別注意。 這樣對有電壓互感器加入的信號不會產生很多的延遲, 對采樣的時 間比較好控制。
5. 2. 2 對于3~ 66KV 配電網, 即中壓網的絕緣裕度較大,它允許帶故障運 行2 小時, 它的工作電壓為線電壓, 它能夠耐受操作過電壓、雷電過電壓、 諧振過電壓。 電網設備能耐受各種試驗(試驗過電壓及試驗時間)。 例如, 10kV 電 網, 設備電壓12kV 有效值、16kV 幅值, 標準短時間工頻耐受電壓有效值 28kV、幅值40kV; 標準雷電沖擊耐受電壓有效值60kV、幅值84kV。工頻耐受試驗 電壓的波形接近正弦波, 試驗電壓的頻率為45~ 50Hz, 加一次額定工頻耐受電 壓(有一效值) , 其持續時間為1m in。本方法加入信號后, 使系統中出現的高壓 幅值不會超過40kV , 持續時間遠遠小于1m in, 因此, 加入信號后對系統的安全 沒有影響。
5. 2. 3 對繼電保護和電能影響幾乎不用考慮。
5. 2. 4 避雷器對所加脈沖的吸收也很小。綜合以上分析該方法可行。
|<12>>
6. 系統仿真建模及分析
6. 1 系統仿真建模
圖2 為10kV 電壓等級配電網四條出線系統, 圖中只標注主要電力設備元件, 電壓互感器接在母線上, 圖中已省略, 接地電阻仿真時在接地開關中設置, 圖 中未單獨畫出。其它仿真參數 在各算例中, 分別設置。
6. 2 仿真研究注入信號后各線路零序電流波形
6. 2. 1 線路單相接地時各線路零序電流波形分析設線路IV 出現A 相單相 接地故障, 四條線路I (L 1)、II(L 2)、III(L 3)、IV (L 4) 長度分別為10km , 20km , 30km , 20km , 使用分布參數輸電線路做高壓輸電線路, 全帶80% 的負 載。部分參數設置說明如下: 電源為理想電壓源, 線電壓10kV , 頻率50HZ, 相 角為0, 內部連接方式Y, 三相電源電阻0. 3128 , 三相電源電感6. 63e- 3H。線 路單位長度正序電阻為0. 012738、零序電阻為0. 38648 , 線路單位長度正序電 容為12. 74e- 9F、線路單位長度零序電容為4. 1264e- 3F, 線路單位長度正序 電感 為0. 9377e- 3H、零序電感為7. 751e- 3H。接地電阻的設置見圖3 標注。圖3 中 的信號分別在0. 04s與0. 06s 時刻注入, 注入信號長度3m s, 仿真分析不同接 地電阻情況下, 四條線路的零序電流波形變化。圖中縱坐標表示電流, 單位為安培; 橫坐標為時間, 單位為秒。
從圖3 中得出以下結論: ①外加電壓信號會引起線路零序電流發生變化, 故障線路的變化體現低頻特性而非故障線路體現高頻特性; ②接地電阻越小, 零序電流變化的幅度也越大, 隨著接地電阻由大到小故障線路零序電流(信號加 入點) 由三角弧形變成半圓弧形, 而非故障線路零序電流(信號加入點)總是呈 現高頻振蕩狀態(接地電阻越小振蕩幅度越大) ; ③接地電阻接近零歐時, 故障 線路零序電流與信號加入時刻同步變化,而非故障線路零序電流變化滯后信號加 入時刻(接地電阻越小滯后時間越長) ; ④故障期間(未加入信號時) , 非故障線 路零序電流波形呈現同相變化與故障線路零序電流反相(以上波形由于被縱向壓 縮, 特征不明顯) ; ⑤故障發生時刻, 故障線路與非故障線路零序電流發生反 向突變, 而非故障線路零序電流都同相變化。 在多次改變注入信號的寬度, 改變 接地電阻的大小的情況下, 進行仿真試驗, 得出相似的規律。
6. 2. 2 簡要分析注入信號后母線電壓的變化經過大量仿真得出以下結論: ①對于中性點不接地系統, 注入信號(一次側10kV ) 后, 接地電阻為零時, 零 序電壓幅值可達40kV , 正常相的相電壓幅值不超過20kV; 接地電阻2000歐 時, 零序電壓幅值不超過1. 5kV , 正常相的相電壓幅值不超過30kV ; ②對于中 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系統, 正常相的相電壓幅值及零序電壓幅值都遠遠小于不 接地系統的值。
7. 綜合選線方案方法及判據
(1) 故障選相法: 故障相電壓低; 但經過渡電阻接地時, 一相電壓升高 但不超過線電壓, 其余兩相降低但不相等, 對于中性點不接地電網, 升高的下 一相為接地相, 對于過補償網絡, 升高的上一相為接地相。
(2) 利用系統零序電壓的變化量, 判斷系統是否發生單相接地故障, 零序 電壓突變的時刻即為故障發生的時刻。 正常情況下, 故障選線裝置不間斷地采集 母線零序電壓及各線路的零序電流數據, 采集的數據按順序存放在循環寄存器 中, 按每個采樣周期的數據計算零序電壓的幅值, 如果計算值超過整定值, 則 認為故障發生, 以該時刻為標志確定原始采樣數據序列, 把此時以前兩個周期及此時刻以后兩個周期的數據作為算法分析的對象。 啟動小波變換模值算法, 求各線路零序電流同一尺度下的小波變換的模值性加以比較, 如果故障 發生時刻小波變換的模值性全部相同, 則判定為母線故障; 如果某條線 路的模值性與余下全部線路的相反, 則這條線路故障。
(3) 利用系統零序電壓的變化量, 確定系統已經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后, 啟 動故障選線裝置通過電壓互感器向系統故障相注入信號脈沖, 以注入信號脈沖 時刻為采樣時刻, 采集此時刻以后一個或兩個周期的數據存儲起來, 啟動零序 電流能量法計算各線路外加信號后的零序電流能量加以比較, 啟動相位法, 計 算各線路零序電流的相位加以比較。 不經消弧線圈接地的系統, 能量大的或呈現 負相位的為故障線路, 反之為正常線路。 對于經消弧線圈接地的系統, 加脈沖前 后相位增量的為故障線路, 反之為非故障線路。反復多次效果更好。
(4) 利用系統零序電壓的變化量, 判斷系統已經發生單相接地故障后, 啟 動故障選線裝置通過電壓互感器向系統故障相多次(間隔時間半個周期左右) 注 入信號脈沖, 以次注入信號脈沖時刻為計時標志, 采集此時后幾個周期各 線路零序電流, 啟動圖形(識別) 算法, 繪制各線路零序電流波形圖, 加以比 較。 中性點不接地系統故障線路零序電流正弦波形與非故障線路的零序正弦波形 反相, 而非故障線路的同相。 中性點經消弧線圈接地過補償電網通過外加信號影 響產生的特征予以判斷。 對于類型小電流接地電網注入信號后, 各線路的零 序電流在信號注入時刻后都發生變化, 非故障線路零序電流呈現基波疊加高頻 振蕩, 而故障線路呈現半圓形或高頻振蕩伴隨嚴重變形半圓的形狀(半圓畸變度 隨著接地電阻增大而增加)。
8. 小結
本文提出了簡單直觀實用、 耐高接地阻抗、 選線效果較好的波形識別選線法, 提出了基于電壓互感器注入信號的類能量法、 平均相位法。 首先, 進行理論分析, 然后, 用算例進行仿真驗證各種方法的正確性, 在驗證各種方法正確性的基礎 上, 提出了以電壓互感器注入信號為基礎的、以波形識別法為核心的、與小波分 析法、類能量分析法結合的小電流單相接地故障綜合選線法。后, 闡述了綜合 選線法判據及其實現的方案、步驟。
參考文獻
[ 1 ]齊鄭, 楊以涵. 中性點非有效接地單相接地選線技術分析[J ]. 電力系統 自動化, 2004, 28 (14) : 1- 5
[ 2 ]李冬輝, 史臨潼. 非直接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選線方法綜述[J ]. 繼電 器, 2004, 32 (18) : 74- 78
[ 3 ]蘇戰濤, 呂艷萍. 小電流接地系統單相接地故障選線研究的新發展. 全國 高等學校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第十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 p. 848- 851
[4 ] 毛鵬等. 基于相關分析的故障選線方法. 電網技術,2004. 29 (2)
[ 5 ]蔡維, 王華榮, 劉承志, 陳昌儒. 中性點不接地電網單相接地故障特征仿 真研究與新結論. 電力自動化設備,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