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即污水處理廠在進行水質凈化時的產物。從廣義上而言,給水廠、污水處理廠、水體疏浚、通溝均會產生污泥,但是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量巨大,對環境危害嚴重,所以通常所說的污泥處理和處置是指對城鎮污泥的處理和處置。
目前,我國大部分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過程是通過微生物代謝和物理方法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轉移到污泥中,其實質為將可溶性污染物轉變為不溶性固體存續在污泥之中,將污染物與水體相分離,因此污泥的成分和性質主要取決于污水的成分和性質。對于生活污水而言,物理和化學性質類似,處理生活污水所產生污泥的成分和性質差別不大。而對于工業廢水而言,由于不同行業、同行業不同企業所產生的污水成分差別巨大,在處理這些污水產生的污泥成分也有明顯不同。污泥成分復雜,但大體上可以將污泥構成分為固相和流動相,其中固相包括有機相和無機相,流動相包括水分和水溶性組分。
據統計,污水中約30—50%的COD,30—45%的氮和90%左右的磷轉移到了污泥中,如果不對污泥進行及時處理,未經合法渠道處理處置的污泥排入環境后危害巨大。而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污泥遠法傾倒事件,對自然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均帶來了嚴峻影響。因此,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隨著環保行業的不斷發展,污泥處理處置將逐漸被開發。但在這蓄勢待發的市場背后,暴露的卻是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千億級市場
目前,污泥處理作為一個新崛起的行業,在我國仍然處于萌芽階段,相關企業較少,行業集中度低。與此同時,在我國污水處理過程中,長期以來普遍存在"重水輕泥"現象,使得我國污水處理快速發展但是污泥處理行業卻停滯不前,污泥處理處置缺口巨大,行業未來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與污泥產量連續遞增趨勢相背,我國污泥有效處理率仍較低,大量污水廠采取直接傾倒或是簡單填埋處置手段處理污泥,全國有效處理率遠遠低于30%。由于我國城鎮污水處理企業處置能力不足、處置手段落后,大量污泥沒有得到規范化的處理,直接造成了了"二次污染"。
隨著"十三五"規劃出臺,環保問題將被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而廢氣、污水、污泥的處置將是今后國內環保處理的三個主攻方向。作為水污染物減排不可或缺的環節,污泥處理正呈現出巨大商機。
公開數據顯示,1萬噸生活污水生產污泥5—8萬噸,1萬噸工業廢水產生污泥約10—30萬噸,市場普遍預測,"十三五"我國共排放4000萬噸污水,其中生活污水3000億噸,工業污水1000億噸,1萬噸污水的污泥產量取中間數計算,未來五年間處理這些污水的污泥產量約為4萬噸。
而據不同污泥處里處置技術的投資運營成本空間取中間值估算,2016—2020年間我國污泥處理的投資成本約為110億元,運營成本約為600萬元。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間污泥處置行業利潤水平可達到15%左右。換言之,污泥處置市場規模有望暴增至1100億元。
"靠污泥發財,定位不對"
釋放市場是一回事,能從污泥中賺到真金白銀又是另一回事。雖然資源化利用能部分彌補污泥處理處置成本,但其核心收益仍依靠政府補貼。
以北京某知名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承接的科技部863項目為例,該項目于2012年竣工投產,將浙江寧海縣域內的污泥、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集中進行厭氧協同消化處理。如果不考慮收益,每噸污泥的運行成本在130元至150元。項目運行過程中產生沼氣,處置后的污泥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土使用。據總經理邵凱介紹,園林企業以約百元一噸的價格收購營養土,"這樣一平衡,運營成本就大大下降了"。
延伸閱讀:
【污泥行業深度報告】污泥市場"唱響"千億財富
剩余部分仍靠政府補貼。"如果有人和你說,我做污泥不要國家給錢就能賺錢,這人能得諾貝爾獎。靠污泥發財,這定位就不對。"邵凱認為,即便將處理污泥作為一門生意,首要解決的還是污染問題。在污泥穩定化、無害化的基礎上,再考慮通過資源化利用達到經濟平衡。
"這個行業,到哪里都靠居民出錢和政府補貼。"華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啟堂介紹說。目前,我國污泥處置主要采用填埋、發酵堆肥、干化焚燒、厭氧消化等技術,占比的處置方式還是填埋。"如果全成本核算,達到環保要求,填埋不該這么便宜。主要是我們的填埋場有政府補貼地價。"吳啟堂進而指出。
"現在大家也看清楚了,政府必須在費用和政策上清晰地支持它。隨著技術發展,污泥處理費用降低也正常,但環保畢竟是花錢的行業。"邵凱希望,政府能清晰地算出合理、客觀、真實的污泥運行費用,并且給足錢。"否則,本錢都回不來,社會資本怎么敢往里投?"
有業內人士呼吁完善污泥處理處置收費體系,在居民水費中明確污泥的實際成本范圍。江蘇康泰環保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徐一鳴曾指出,希望政府能在銀行融資方面提供支持,目前,銀行貸款是污泥處理設施建設重要的融資渠道之一。
技術選擇難題
此外,污泥處理在技術層面亦存待解難題。在環保企業的垃圾發電項目遍地開花的同時,這些頗具實力的環保公司的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卻在近些年鮮有落地。諸多技術長袖善舞的背后,是技術的不成熟的尷尬。有業內人士舉例稱,以污泥碳化這項在國外尚處于研發試用階段的技術來說,現在國內號稱擁有"自有技術"的廠商就有8個之多,但到中試水平的只有一兩個。而對于一些大行其道的所謂新技術如厭氧技術、熱干化等等,目前實施這些技術的項目運行順利的寥寥無幾。
事實上,對"污泥"的界定并不清晰也是造成技術選取困難的原因之一。傳統意義上的環保問題,普遍被歸于水、固廢、大氣、噪聲、生態五大類進行劃分。而相應的立法、譬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標準則按照這五大類進行劃分,相應的標準也是如此。但是污泥來源于污水,但本身又是一種固體,它究竟該屬于何種廢棄物,當下行業專家眾說紛紜。
盡管這些因素是從業者選擇技術路線時考慮的問題,但是,真正的阻礙不僅于此。"技術選擇困難的根本原因很多,有中國雨污合流、市政工業污水合流等管網建設滯后帶來的不同的污泥屬性,有出于經濟發展限制和政府財力仍不足,對環保的重視和投入分配仍需加強的階段性局限,有全國各地經濟、地理、人口、氣候等條件的不均衡和復雜,有主導污水技術并在污泥路線上有強大發言權的主流市政設計院對污泥所涉及的各種跨領域學科的不熟悉,還有污泥處置自身的性等。"E20環境平臺合伙人薛濤介紹說。
而張虎明也印證了薛濤的觀點:"污泥之所以難辦的原因是它既不是污水、也不是垃圾,技術路線與周邊條件關系密切,他們本質都有點類似于生物質餐廚垃圾,處理后的處置十分復雜,不能像污水一樣一排了之,也不能像固廢一樣直接填埋。"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蛋糕就這么大,什么樣的企業都想往里擠,現在是很多東西沒理清,但預計過不了多久,污泥產業又是一個紅海。"
(參考資料:中國投資咨詢網、《能源》、南方周末、中國產業信息網)
延伸閱讀:
【污泥行業深度報告】污泥市場"唱響"千億財富
原標題:千億市場放開后仍遇冷 污泥處理“梗”從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