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成熟、先進、高效的發電技術。本文從國家電力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發展超超臨界機組的必要性,介紹了國外超超臨界機組的技術指標,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我國發展超超臨界機組的技術路線,并對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應用前景做了展望。
關鍵詞: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潔凈煤發電技術;必要性;可行性
1我國發展超超臨界機組的必要性
按照國家制訂的2020年電力發展規劃,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從目前的4億千瓦增加到2020年9億千瓦,其中燃煤機組將達到5.8億千瓦。
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達到2100多萬噸,其中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6。我國酸雨pH值小于5.6的城市面積占全國的70.6。隨著燃煤裝機總量的增加,我國將面臨嚴峻的經濟與資源、環境與發展的挑戰。提高燃煤機組的效率、減少總用煤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是當前我國火電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目前我國電力工業裝機中高效、清潔的火電機組比例偏低,結構性矛盾突出。2002年,火電機組中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41.7,20萬千瓦以下機組占42.5,超臨界機組只占2.38。潔凈煤發電、核電、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技術開發、設備生產剛剛起步。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383g/kWh,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60g/kWh。因此迫切需要在近期研制出新一代燃煤發電設備來裝備電力工業。
新一代發電設備應具備可靠、大型、高效、清潔、投資低等性能;能夠替代現有的300MW和600MW亞臨界機組,成為裝備電力工業的主流機型;同時國內設備制造企業經過努力后能夠具備生產能力,能夠形成規模生產和市場競爭局面。
分析國際上燃煤發電技術的發展趨勢,將采用兩種技術路線來提高效率和降低排放。其一是利用煤化工中已經成熟的煤氣化技術,集成蒸汽燃氣聯合循環技術實現高效清潔發電,其代表技術為IGCC。此技術提高能效的前景很好,但因系統相對復雜而造成投資偏高的問題需要解決。目前正在煙臺電廠建設一臺300或400MW等級的IGCC示范機組,為今后的發展作好技術儲備。另一個發展方向是通過提高常規發電機組的蒸汽參數來提高效率,即超臨界機組和超超臨界機組。超超臨界機組在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大容量、大批量生產。通過努力我國可以較快實現國產化能力,降低設備成本。
如果我國600MW等級的燃煤機組采用超超臨界技術,供電煤耗278g/kWh,比同容量亞臨界機組的煤耗減少30克/kWh,按年運行5500小時計算,一臺600MW超超臨界機組可比同容量亞臨界機組節約標煤6萬噸/年,同時SO2、氮氧化物、粉塵等污染物以及CO2排放將大大減少。采用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對于節約資源消耗、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國外超超臨界機組的技術指標
超超臨界機組蒸汽參數愈高,熱效率也隨之提高。熱力循環分析表明,在超超臨界機組參數范圍的條件下,主蒸汽壓力提高1MPa,機組的熱耗率就可下降0.13~0.15;主蒸汽溫度每提高10℃,機組的熱耗率就可下降0.25~0.30;再熱蒸汽溫度每提高10℃,機組的熱耗率就可下降0.15~0.20。在一定的范圍內,如果采用二次再熱,則其熱耗率可較采用一次再熱的機組下降1.4~1.6。
亞臨界機組的典型參數為16.7MPa/538℃/538℃,其發電效率約為38%。超臨界機組的主蒸汽壓力通常為24MPa左右,主蒸汽和再熱蒸汽溫度為538~560℃;超臨界機組的典型參數為24.1MPa/538℃/538℃,對應的發電效率約為41%。超超臨界機組的主蒸汽壓力為25~31MPa,主蒸汽和再熱蒸汽溫度為580~610℃。
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比亞臨界機組的高2~3左右,而超超臨界機組的熱效率比超臨界機組的高4左右。
目前,美國投運的超臨界機組大約為170臺,其中燃煤機組占70以上。前蘇聯300MW及以上容量機組全部采用超臨界參數。至1988年已有近200臺超臨界機組投入運行,全國35電力由超臨界機組供給。
日本的超臨界機組共有100多臺,總容量為超過5760萬千瓦,占火電機組容量的61,45萬千瓦及以上的機組全部采用超臨界參數,而且在提高參數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高壓力為31MPa,最高溫度已達到600/600°C。
丹麥史密斯公司研究開發的前2臺超超臨界機組,容量為400MW,過熱蒸汽出口壓力為29MPa,二次中間再熱、過熱蒸汽和再熱汽溫為582/580/580℃,機組效率為47,機組凈效率達45(采用海水冷卻,汽輪機的背壓為26kPa);后開發了參數為30.5MPa,582/600℃、容量為400MW的超超臨界機組,該機組采用一次中間再熱,機組設計效率為49。
德國西門子公司20世紀末設計的超超臨界機組,容量在400~1000MW范圍內,蒸汽參數為27.5MPa,589/600℃,機組凈效率在45以上。
歐洲正在執行“先進煤粉電廠(700℃)”的計劃,即在未來的15年內開發出蒸汽溫度高達700℃的超超臨界機組,主要目標有兩個:使煤粉電廠凈效率由47提高到55(采用低溫海水冷卻)或52(對內陸地區和冷卻塔);降低燃煤電廠的投資價格。美國和日本也將蒸汽溫度為700℃的超超臨界機組作為進一步的發展目標。
可見,國際上超超臨界機組的參數已經達到27~32Mpa左右,蒸汽溫度為566~600℃,熱效率可以達到42~45。國外機組的可靠性數據,表明了超超臨界機組可以同樣實現高的可靠性。我國石洞口二廠兩臺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的可用率就高達90以上,高于其它一些同容量亞臨界機組。從環保措施看,國外的超超臨界機組都加裝了鍋爐尾部煙氣脫硫、脫硝和高效除塵裝置,可以實現較低的排放,滿足嚴格的排放標準。例如日本的超超臨界機組的排放指標可以達到SO270mg/Nm3;NOx30mg/Nm3;粉塵5mg/Nm3。可見,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甚至可以與燃用天然氣、石油等機組一樣實現清潔的發電。
與其余幾種潔凈煤發電技術相比,超超臨界機組技術具有繼承性好,容易實現大型化的特點,在機組的可靠性、可用率、熱機動性、機組壽命等方面已經可以和亞臨界機組媲美,已經有了較多的商業運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