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黑臭河道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主要水環境問題,其對我國水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黑臭河道內源的主要特征是還原程度、高氮磷污染嚴重,甚至呈現復合污染的問題,同時表觀上表現出發黑發臭的現象。由于黑臭河道底泥長期處于高營養負荷污染,底泥可持續向上覆水中釋放營養鹽,由此成為湖泊重要的外源輸入,使本已處于富營養化狀態的湖泊繼續惡化。因此,必須采取相關措施對重污染底泥進行治理。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幾種底泥內源治理方法包括:底泥疏浚、原位鈍化、原位曝氣(增氧)。各種方法均在不同情境的水環境治理中有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到底哪種方法具有優勢?對底泥內源削減效果如何?對沉積物微生物群落組成以及長期內源削減效應到底是什么樣的結果?
基于上述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尹洪斌等選取巢湖主要支流南淝河底泥作為研究對象,室內研究了底泥疏浚、原位鈍化(控氮+控磷材料)以及曝氣增氧對底泥內源的控制效果。在120天的研究中發現,三種技術對上覆水氮磷的控制存在較大差異。
對于上覆水磷而言,各個技術均可有效控制磷的濃度,但各個技術在控制水體磷的效率方面隨時間增加逐漸衰減。原位鈍化和曝氣增氧均可有效控制上覆水體中總氮與氨氮的濃度,但是底泥疏浚卻無法有效控制上覆水中氮的濃度。
同樣,底泥疏浚、原位鈍化以及曝氣增氧技術均可有效控制底泥磷的釋放,其中底泥疏浚表現最為出色(疏浚較為徹底為前提)。令人遺憾的是,底泥疏浚能造成底泥氨氮的大量釋放。這主要是由于氨氮的濃度傾向于在沉積物底部富集。底泥疏浚雖然將表層重污染底泥移除,但卻將底泥高濃度氨氮的間隙水暴露,造成較大的濃度梯度差,由此引起疏浚初期氮的大量釋放。
有研究表明,底泥疏浚在長期尺度可有效控氮,但是上述研究多是控制模擬實驗。究竟長期控氮是由于上覆水中氧濃度的增高造成氨氮的氧化,還是另有原因,有待在實際的疏浚工作中進行檢驗。
對于內源氮磷污染削減方面,底泥疏浚無疑是最佳方法。“新生”界面相對潔凈,仍可持續吸附上覆水中的氮磷。此外,底泥氮磷含量相對較低,底泥氮磷的易活化形態也相對較低,因此利于底泥固相氮磷的控制。曝氣增氧雖可在一定時間內對上覆水中氮磷以及界面釋放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該方法對底泥氮磷形態的轉化幾乎不起作用。原位氮磷控制材料的材料可將底泥中活性磷轉化為惰性磷,由此削減界面磷的釋放。但底泥中氮的材料捕獲了大量可交換態的氨氮,致使底泥氨氮大量升高。到底捕獲的氮是否能夠再次釋放到水體中,需要深入研究。此外,重污染河道底泥中存在大量的水絲蚓等生物,生物擾動作用可攜帶大量材料下潛,由此造成底部沉積物中活性磷也被削減。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表層沉積物中活性磷的含量又繼續升高。該研究表明,目前的幾種主流治理技術均存在問題,發展多技術聯用的方法勢在必行。同時,應用針對我國黑臭河道底泥污染情況的共性問題,研發出廣譜性的治理技術與方法。
通常,黑臭水體易發區底泥呈還原環境,底泥硫化物含量高,黑臭水體的形成與底泥(底質)環境密切相關,底泥中高含量的有機質厭氧分解致使表層底泥中形成厭氧甚至極度厭氧的環境,促使底泥中大量的致黑硫化物生成,在高溫、水動力作用下會導致水體黑臭的發生。因此,還原性底泥的治理是黑臭水體治理的關鍵,也是該區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基礎。目前,投加氧化劑(過氧化鈣、過氧化氫)以及電子受體(硝酸鹽)是治理硫質底泥的常用方法。雖然多數研究者認為這是一種應急措施,而非長久控制技術。但研究者認為,該技術的使用至少可為水生植物的恢復搶占時間,良性生境的營造是水生植物恢復的基礎。投加硝酸鹽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溫和的治理方法,其原理是基于硫驅動的自氧反硝化(方程1):8MeS2-+5NO3-+6H2→5SO42-+4N2+2H++5Me(OH)2。
但是在具體投加過程中,理論投加量是否有效,以及底泥中有機質、Fe2+濃度、微生物以及溫度等對上述反應有何影響仍不得而知。基于上述科學問題,本實驗采集富硫底泥(AVS含量高達1200mg/kg),采用室內模擬研究的方法,詳細研究了電子受體(硝酸鹽)劑量效應以及相關因子對底泥氮硫反應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基于方程1的理論投加量不足以完全氧化底泥中的還原性硫(AVS)。由于硝酸鹽劑量的缺失,會導致治理效果的反彈,而1.6倍劑量的理論值相應可達到接受的治理效果。但過度的硝酸鹽會促使底泥間隙水中氨氮的急劇升高,主要是由于底泥中還原性鐵與硝酸根的異化還原(DNRA)反應。因此,底泥中鐵含量的高低也間接推高電子受體的投加劑量。此外,研究中詳細討論了上述羅列的各個環境因子對底泥中外加硝酸鹽與硫反應的機制。論文最后認為,應該在充分調查我國不同類型黑臭河道底泥的基礎上,通過大量模擬反應實驗,構建普適性的氮硫劑量反應效應方程,從而為我國黑臭河道治理做出貢獻。此外,研究人員認為研制緩效型、智能電子供體在河道底泥治理中將發揮重大作用。
以上研究成果得到十三五巢湖國家水體污染治理重大專項、中科院交叉團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科院一三五的資助,成果發表于Yin et 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663, 68-77 及Yin et 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9, 371, 516-523上。
原標題:南京地理所在黑臭河道底泥內源修復技術與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