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利用高性能的數字信號處理器(DSP)設計電源,不但能夠減少電路的元器件,而且可以大大增加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克服電子設備長期受到供電不穩和大噪音的困擾,較傳統的電源設計方式有著明顯的優勢。其主要優點如下:
⑴更容易實現數字芯片的處理和控制,避免模擬信號傳遞的畸變、失真、減少雜散信號的干擾;
⑵便于系統調試;
⑶方便實現遠程遙感、遙測、遙調。
本文以利用芯片ADMC331設計DC-DC直流驅動電源為例介紹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在電源產品設計上的應用。
2 芯片ADMC331的結構特點
ADMC331是美國模擬器件公司(ADI)推出的基于DSP技術的電機控制器,它將高性能DSP內核ADSP2171與豐富的外圍控制線路集成于單片芯片中,大大簡化了硬件設計,為用戶快速、高效地開發控制器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其主要特性如下:
⑴集成了一個26M IPS(每秒百萬條指令)定點數字信號處理器內核,它與ADSP-2100數字信號處理器系列的代碼完全兼容;
⑵單周期指令執行時間為38.5ns(外接13MHz晶振);
⑶內置2K24位程序存儲器ROM,2K24位程序存儲器RAM和1K16位數據存儲器RAM;
⑷具有一個三相16位基于中點的脈寬調制(PWM)發生器,能夠靈活編程產生具有處理器開鎖最小的高精度PWM信號;
⑸有2路8位輔助脈寬調制(AUXPWM)通道,頻率可編程;⑹有七路-▽型A/D變換通道,最高分辨率為12位,最大采樣頻率可達32.5KHz;
⑺具有24個可編程數字輸入輸出(PIO)口,可單獨設置成輸入或輸出,支持狀態變化中斷;
⑻提供了2個雙緩沖同步串行口(SPORT0,SPORT1),用以完成串行通訊和多處理器間的通信;
⑼帶有實時中斷的16位看門狗定時器;
⑽內部程序存儲器ROM固化了一些實用程序,方便系統的程序設計,減少了數字控制系統的程序計算時間。
|<123>>
3 利用ADMC331設計DC-DC直流驅動電源
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由主電路和控制電路等部分組成,其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結構框圖
(1)主電路
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的主電路如圖2 所示。主電路采用功率MOSFET管構成的交錯并聯雙管正激拓撲結構,M1,M2,D1,D2與副邊拓撲構成1#雙管正激變換器,M3,M4,D3,D4與副邊拓撲構成2#雙管正激變換器。工作時,2#變換器的控制脈沖相對于1#變換器移相了180,雙路變換器交替工作,向副邊傳輸能量。通過二極管D1,D2或D3,D4向原邊輸入電源回饋能量,實現鐵芯磁復位。交錯并聯雙管正激變換器與單管正激變換器相比,電壓應力小,功率管只承受電源電壓,不需要另加磁復位電路;與全橋或半橋變換器相比,它不存在橋臂直通的危險;此外,交錯并聯結構使變換器熱分布均勻,提高了可靠性。
圖2 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的主電路圖
3>>
(2)DSP控制系統
DSP是控制電路的核心。控制系統由ADMC331、E2PROM及外圍電路等構成最小DSP系統,完成控制、計算、保護等功能,可實現驅動直流電源真正意義上的全數字化控制。ADMC331提供PWM控制信號,經隔離后驅動功率MOSFET管工作。為了保證功率模塊正常安全運行,采用一片GAL芯片對運行中系統電流、電壓、異常故障等進行檢測并作出反應,通過硬件方式直接封鎖驅動信號的輸出,提高了系統對故障響應的快速性和可靠性,同時保護信號也通過數字PIO口送入ADMC331,進行軟件查詢、處理和報警顯示。另外,ADMC331外接一個存有程序執行指令的機器碼的E2PROM,上電后通過串行口程序自行導入,并且采用MAX232芯片作為TTL與RS232的電平轉換,以實現ADMC331與外界的通訊。
(3)驅動電路
驅動電路的好壞直接影響系統工作的可靠性和電氣性能,對于功率MOSFET管采用如圖3所示的驅動電路。變壓器隔離,電路設計大為簡化,抗干擾能力強,具有快速、高性能的特點。
圖3 功率MOSFET驅動電路
4 仿真與試驗
采用PSPICE軟件對主電路進行仿真。電路仿真和實驗參數為:輸入電壓Vin = 12V ,輸出電壓Vo = 100V,功率MOSFET管為IRFP064N (源、漏間導通電阻僅為0.008) ,輸出電感L=50H ,輸出電容C =4.7F ,開關頻率 f=50kHz,工作占空比d=0 .4,高頻變壓器初、次級匝比n =1∶10,輸出電流Io=2A。
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輸出電壓和輸出電流的仿真波形示于圖4。
圖4 (a)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輸出電壓的仿真波形
圖4 (b)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輸出電流的仿真波形
通過對設計的樣機進行嚴格測試,DC-DC直流驅動電源系統運行良好。
5 結語
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在電源產品設計上的廣泛應用,可以實現電源產品的高效、可靠及真正意義上的全數字化控制,提高控制電路的集成度和控制電路乃至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和可塑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