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如何理解公司“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
張運洲:公司確立“三型兩網、世界一流”戰略目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順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融合發展趨勢的重大舉措,為開創新時代公司發展新局面繪制了新藍圖。
國網能源院作為公司智庫,主要從事公司戰略規劃、管理、運營等相關研究工作。在當今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電網企業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構建面向新時代的平臺型企業是公司未來最顯著的外在特征之一。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為公司創新發展奠定了新的物質基礎。
記者:您認為建設平臺型企業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張運洲:平臺型企業體現公司網絡屬性,其主要內涵是面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互聯網新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以能源互聯網為支撐,以公司品牌信譽為保障,匯聚各類資源,促進供需對接、要素重組、融通創新,打造能源配置平臺、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平臺。以數字業務為核心的新平臺,除技術引領外,更應注重業務場景的驅動。
公司建設平臺型企業,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充分發揮公司“大國重器”的影響力和全行業的帶動力,培育共建共治共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公司連接眾多發電商、電力設備供應商和龐大的客戶群,打造能源互聯網新生態,共享互聯網經濟發展新機遇,將有效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轉型升級,促進能源電力行業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挖掘利用電網運營所產生的海量數據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電網生態圈”,可以有效提高各類客戶對公司的黏性,開拓“藍海”價值。公司電網運營業務積累了大量發電、設備、用戶等數據,通過應用平臺提供供需匹配、輔助決策支撐等服務,預期可為各類客戶創造價值增長空間。
記者:立足建設平臺型企業,從戰略規劃上看,公司新業務發展重點是什么?
張運洲:公司建設平臺型企業需要緊扣自身定位、統籌謀劃新業務布局。綜合判斷,公司可發展的新業務大體上集中在工業服務、消費服務和資產運營三類。工業服務類是面向能源電力生產、傳輸、存儲等工業環節,提供基于物聯網、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的平臺和數據服務。消費服務類是面向能源電力消費環節的個人、家庭、工商業企業和政府等,提供能源、平臺和數據等綜合服務。資產運營類是挖掘內部資源價值,通過合理的商業模式提供對外共享服務,實現電網設施、信息通信、數據等資產的價值增值。
在消費服務、資產運營類業務方面,按照“平臺+生態”的發展思路,以泛在電力物聯網為基礎,重點圍繞解決價值鏈痛點問題打造適用于不同平臺的商業系統,提供一站式、閉環的能源及衍生服務。重點包括深入挖掘綜合能源服務、電動汽車服務、家庭用能、電力交易等應用場景中的痛點問題,利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及電力網絡資源為客戶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基于開放通用的平臺功能,集聚具有互補性服務功能的合作伙伴,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供應商和運維服務商等,以及金融保險、廣告增值甚至餐飲娛樂等跨界配套服務商,構建商業生態圈。消費服務類、資產運營類業務中擁有公益性屬性的部分業務,主動對接民生政務需求,開展多維度電力數據深度分析,推動以電為中心的各層級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建設運營,充分發揮電力數據資源和規劃設計等能力,為各級政府決策、城市規劃等提供數據和研究咨詢,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在工業服務類業務方面,依托電網樞紐平臺優勢和公司研發優勢,提供數據、技術、標準等資源支持,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電力裝備制造業升級,提升產業生態整體效益。重點包括實現能源生產、傳輸和存儲各環節設備狀態全感知,合理開放設備運行、監測等數據,支持電力和通信設備的研發、設計、制造以及預見性維護;建設大數據分析平臺,與相關方緊密合作,推進新能源等發電設備和信息接入,形成含規劃選址、數據共享、運行監控、故障診斷、功率預測、交易結算、廣告服務等在內的覆蓋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服務模式;推動行業標準體系建設,與電力及通信設備、傳感器廠商、標準化組織等合作,聯合制定行業技術標準,引領技術創新和設備升級方向。
總之,隨著“三型兩網”的建設和深化,公司將不斷匯聚能源資源、網絡資源、用戶資源、設備資源、數據資源和征信資源。培育各類平臺型業務關鍵要解決好目標市場和商業模式問題,需要統一對外服務門戶和渠道入口,聚焦“引流+賦能”,采用快速迭代的方式塑造成熟的商業模式。
現階段主要面臨專業人才短缺、業務管控機制還不夠靈活、政策法律風險等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加快引進緊缺人才,完善激勵機制。對于急需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信息安全、互聯網法律、商業模式與營銷等專業人才,在新員工及社會化招聘中適當傾斜。靈活采取崗位分紅、員工持股等方式,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吸引力。
二是優化運營機制,增強新業務開拓能力。在業務拓展、項目投資等方面給予各省公司和直屬單位更多決策自主權,允許并購或與具備技術等優勢的市場主體組建混合所有制企業,快速切入新業務領域。制訂科學的考核指標,對需要一定成長周期的新業務,強化成長性指標考核,激發企業創造性。鑒于新業務經營中客觀存在的不確定性,要探索股權轉讓等市場化退出機制,降低退出門檻、提高退出速度,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容錯機制。
三是超前研究可能出現的政策法律風險,抓緊制定有效策略。對用戶數據隱私及合規使用等法律問題,要超前研究,明確數據采集與應用的界限。對于拓展的新業務,其業務監管屬性、相關資產及成本是否納入監管有效資產范圍等,需與政府部門做好溝通匯報。同時,在主業協同開拓新業務過程中,要依法合規開展相關工作,消除不規范關聯交易。
原標題:優化新業務布局 服務公司平臺型企業建設——訪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院長)、黨委書記張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