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色列恢復邦交
上世紀90年代,土耳其與以色列關系一度親密。然而隨后,雙方就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態度產生摩擦,最終在2010年援助船事件后徹底鬧翻。6年后,土耳其與以色列代表在羅馬舉行會談,達成關系正常化協定。
6月27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向媒體宣布,以土已就實現雙方關系正常化達成共識,同意恢復正常外交關系。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當天也證實了建交消息,并稱有望在7月底互派大使。6月28日,該協定獲得了土耳其議會批準。
以土雙方尚未正式公開最終協定文本內容。據以色列媒體報道,協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土耳其將立法放棄對參與2010年"藍色馬爾馬拉"事件的以軍官兵采取任何形式的刑事和民事訴訟;以色列將向該事件中的土耳其受害者家屬賠償2000萬美元;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仍將繼續,但土耳其可以通過以色列南部靠近加沙的阿什杜德港口向加沙地帶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以色列還將允許土耳其在加沙地帶建設房屋、醫院、電站、海水淡化廠等基礎設施。
內塔尼亞胡表示,以土恢復正常外交關系對以色列和地區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并將有益于以色列的經濟發展。
以色列總統里夫林也稱,以色列和土耳其有著源遠流長的合作史,相信未來兩國關系會進一步發展。盡管以色列國內對此存在一些反對聲音,但這一協議的簽署符合以色列利益。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6月27日對以土實現關系正常化表示歡迎。"這對本地區的穩定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
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土耳其現在與伊朗關系不佳,又與伊拉克中央政府鬧翻,還擊落了俄羅斯戰機。環視周邊,以色列成為土耳其外交的唯一突破口。
對俄羅斯"遲來的道歉"
6月27日,俄羅斯和土耳其官方均宣布,埃爾多安就土方去年11月擊落俄方蘇-24戰機事件向普京致道歉信。埃爾多安在信中說:"我想說對不起。我們對俄遇難飛行員家人的傷痛感同身受,我們把他們當作土耳其的家人。我們愿意采取各種措施減輕他們的傷痛和損失。"
另有消息稱,兩國領導人還在6月29日舉行了電話會談,這是自去年11月以來兩國首腦的首次對話。據悉,電話會談持續了40分鐘左右。克林姆林宮發表聲明稱,兩國總統討論了在近期會面的可能性。
對于土耳其為何突然向俄羅斯道歉,有分析稱,在擊落俄軍飛機后,俄羅斯開啟了對土的全面制裁,給本就不景氣的土耳其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土耳其僅在旅游方面的損失就高達100億美元。
《紐約時報》稱,同一天分別向以色列、俄羅斯伸出橄欖枝,這是因為埃爾多安的好斗姿態讓土耳其處在"歷史上最孤獨時刻",外交上沒有朋友,經濟上嚴重受損,現在該國正力求修復關系。
俄新網也評論稱,庫爾德武裝斗爭讓土耳其與美國關系惡化;土耳其與德國因為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關系冷淡,現階段加入歐盟的可能微乎其微;土耳其實際上仍與敘利亞處于戰爭狀態。目前,土耳其已基本被國際社會孤立。正是在這一形勢下,埃爾多安不得不向俄道歉。
歐洲理事會外交關系專家艾丁塔斯巴斯稱,在俄羅斯問題上,"經濟因素戰勝了政治姿態"。俄向土耳其出售石油和天然氣,土耳其每年接收超過300萬俄羅斯游客,游客銳減嚴重影響了土耳其經濟。
俄上院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奧澤羅夫表示:"雖然道歉是俄土關系走向正常化的第一步,但要讓土耳其西紅柿回歸俄羅斯市場,讓俄羅斯游客回到土耳其度假勝地,光道歉是不夠的。"
打造歐亞能源樞紐
土耳其"高冷"源于其絕佳的地理位置,橫跨歐亞大陸,周圍臨近的不是能源豐富的里海、中東國家,就是能源需求巨大的歐亞市場。而如今土耳其"放低姿態"也出于同樣的原因。
早在去年12月,土耳其就與以色列討論建設天然氣管道,以便向前者銷售天然氣。然而兩國斷交讓該計劃始終未提上日程。路透社稱,土以外交正常化將為以色列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鋪平道路。
據以色列消息人士透露,恢復正常外交關系后,以土將正式開啟能源合作協議的談判工作,包括以色列將向土耳其出口天然氣,并鋪設一條經土耳其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管道。
與此同時,以色列恰好也有能源野心,正在為地中海的一處新氣田尋找潛在客戶,因此兩國一拍即合。《外交政策》表示,恢復邦交將幫助以色列成為土耳其主要的能源供應國。內塔尼亞胡也多次強調,以色列希望作為一個天然氣供應國,向地區鄰國,包括土耳其、埃及以及歐洲出口天然氣。以土或將在地中海海底鋪設一條管道,并建造一個碼頭,通過LNG船運輸天然氣。
彭博社分析稱,能源談判將在關系正常化后立即啟動,這不是該地區第一次因為能源潛力而強化外交關系。能源外交一直是至關重要的潤滑劑。塞浦路斯也曾因為能源而緩解了與土耳其的緊張關系。
喬治城大學教授BrendaShaffer說,未來以色列和土耳其之間的天然氣貿易將維持在穩定和良好的水平上。"這不僅是管道帶來和平,還是和平帶來更多的管道。"
俄羅斯《觀點報》并不看好以色列經土耳其向歐洲供氣,認為不會成為俄氣的競爭者。從以色列向歐洲運輸天然氣是有政治風險的。任何政治風險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海底輸氣管道可以建在海里,也可以建在陸上。但無論如何,通過北塞浦路斯,或者黎巴嫩,還是敘利亞,結果都是一樣的——不可靠,且存在巨大的投資風險。另外,還有價格問題,大陸架和海底氣田開采成本較高,目前正處于國際能源價格低迷期,基礎設施投資風險加大。綜上,未來5年俄氣在歐洲市場將不會受到以色列氣體的威脅。
俄羅斯能源發展基金會主席謝爾蓋˙畢京認為:"對以色列來說,更可行的是建設LNG出口終端,其成本費用和管道建設相當,或許會更低。而且LNG銷售渠道也更靈活。"
無論是與以色列建設海底管道,還是與俄羅斯重啟"土耳其線",土耳其都不虧,因為最后留給歐洲的終歸是氣源國之間的血雨腥風,而土耳其可以裝無辜地稱:"我只是個運貨的!"
原標題:土耳其的能源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