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債務危機的興業太陽能為自救賣身國企,而其能否由此續命,尚無定論。
“興業太陽能或是5·31光伏新政下率先倒下的光伏上市企業之一。” 著名券商機構國泰君安曾在研報中直言不諱。
如今,深陷債務危機的興業太陽能為自救賣身國企一事塵埃落定,而其能否由此續命,尚無定論。
8月19日晚間,興業太陽能發布公告表示,中國山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已批準水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發集團”)的附屬公司,通過向興業太陽能投資增加股本的方式收購其控股權。
公告還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決定不再對水發集團建議認購公司股份進行進一步審查。
對于此次認購事項所得款項15.29億港元,興業太陽能方面表示,該認購事項所得款項凈額約為15.29億港元,擬用作重組興業太陽能集團的現有債務、進行整體重組的相關費用及開支,及為集團的持續營運提供一般營運資金及正常資金水平。
昔日龍頭賣身
作為2009年就已在香港主板上市的老牌光伏企業之一,興業太陽能主要從事太陽能技術、建筑節能技術、生態農業及相關功能性新型材料研發制造等業務,將自身定位為“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及建筑承包商”。
2018年10月,興業太陽能爆發債務危機,該公司發行的1.6億美元優先票據出現違約,同時觸發2.6億美元優先票據和9.3億元可轉債的交叉違約,股票自同年10月15日開始停牌。
進入2019年,興業太陽能于1月10日公告表示,因財務困難終止發行2.3億港元換股債與先舊后新配股,或進行債務重組。
同月22日,興業太陽能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 StrongEagleHoldingSLimited(以下簡稱“StrongEagle”)與水發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山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簽署了諒解備忘錄,StrongEagle計劃將其持有的興業太陽能36.75%的股權轉讓給后者,同時水發能源集團還可能認購興業太陽能若干新股份。
興業太陽能表示,屆時交易完成后,水發能源集團將擁有不少于公司發行股份的50.1%,意味著興業太陽能控股權易主。
今年5月,雙方簽署的認購協議,興業太陽能同意向水發集團(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發行16.87億股認購股份,發行價為每股0.92港元。
水發集團是山東省屬一級國有獨資企業,以水務環境、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為三大主業。截至2018年底,集團資產規模近千億元,為山東省內資產規模最大、產業鏈條最為完整、綜合實力最強的特大型水務集團。
水發能源作為其全資一級平臺公司,目前總資產16億元,擁有運營光伏電站四家,裝機容量達119MW。通過接手興業太陽能,水發集團可發展其新能源板塊業務。
備受5·31新政沖擊
昔日的光伏龍頭企業,緣何落入如今“賣身”自救的境地?
根據近期興業太陽能延遲半年才發布的2018年業績報告,截至2018年12月31日,興業太陽能凈利潤虧損6.79億元,公司收入同比減少22%,2017年凈利為1.43億元。
從業績報告中可以看出,興業太陽能受5·31光伏政策影響明顯。上半年財報業績尚且有喜人的增長,凈利潤2.28億元,然而全年業績縮水嚴重,受下半年拖累明顯。
業內人士分析,興業太陽能業務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根據2018年財報,其在大陸收入占比高達95%,海外市場占比微乎其微,這樣的經營結構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531新政寒冬下,興業太陽能再遇債務危機。對于危機原因,興業太陽能曾表示,由于內地信貸環境收緊,以及其發行的各種優先票據違約,使其在獲得新融資方面能力受到影響。
興業太陽能主營業務之中,太陽能項目包括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屋頂太陽能系統及地面太陽能系統,統稱太陽能EPC。而太陽能EPC的初始運營資金需求較高,受違約事件影響,目前大部分太陽能EPC項目已經暫停。
根據2018年財報,興業太陽能的太陽能EPC的收入下滑18.8%,合人民幣4.86億元。興業太陽能表示,收入下降原因是公司已沒有足夠的營運資金撥付其太陽能EPC項目的材料采購成本與建設費用。同時,興業太陽能幕墻及綠色建筑業務的收入也下滑10.4%。
在其出現債務危機后,根據當時國泰君安的研究分析,興業太陽能的總違約債務約為人民幣30億,在計入2018年6月末時的人民幣32.6億銀行貸款后,興業太陽能的總債務約達人民幣63億,凈債務預計約為人民幣46億。
日前,由于興業太陽能超過4927萬港元債務發生逾期,德意志銀行香港分行向香港高等法院向興業太陽能提出清盤呈請。
如今,水發集團入主興業太陽能,如果能夠幫助其清償欠款,興業太陽能或許能迎來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