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一遇的上海11·15大火,揭開了上海建筑市場層層分包的亂象。行業主管部門靜安區建交委與其下屬企業靜安建設總公司(下稱"靜安建總")、佳藝公司之間的利益連帶關系也隨之暴露。
如今,這一層層寄生的格局有望被打破。
本報記者多方采訪證實,自今年5月起,上海市靜安區建交委下屬的建筑企業產權,已陸續轉移至靜安區國資委。
"企業歸口國資委管理后,建交委只管建筑市場管理、施工安全,人頭和資產不管,有利于避免腐敗。"原上海市建交系統官員評價說。
國務院調查報告認定,這是一起因企業違規造成的責任事故。上海市靜安區建設總公司被認定為事故責任主體,但是對包括佳藝公司、提供保溫材料的公司是否連帶承擔賠償責任并未提及。
而在產權轉移后,賠償主體仍面臨高達數十億元的賠償金,靜安建總是否具有賠償能力的問題也再度提上日程。
產權變更
在11·15大火過去半年之后,今年5月23日,靜安區政府主持工作的副區長方世忠召集區建交委、商務委、國資委等主要負責人召開工作交接會。
會議上強調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著力解決政企不分問題,并提出歸口管理。
會議上強調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著力解決政企不分問題,并提出歸口管理。
靜安建總易主 賠償主體涅槃
"交接手續也已經完成,目前靜安區國資委和建交委都在進行人事調整。"知情人士向本報證實。
而記者查詢發現,目前上海靜安建設總公司、上海靜安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靜安城建投資有限公司、等原建交委下屬的國有企業均已顯示在靜安區國資委網站的企業名單中。
"靜安區建交委下屬企業原先也是要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完成轉移的,只能說是火災加速了這一進程。"知情人士解釋說。
在11.·15大火中,總承包企業、分包企業、監理單位均屬于建交委的子公司、孫公司。建交委系統在作為市場監管部門的同時,又是建筑工程發包單位——雙重權力在手,難以避免滋生腐敗。
如今,靜安區建交委將不再擔任靜安區建設總公司等下屬建筑企業的出資人,出資人職責將由國資委來履行,"建交委今后將僅履行市場管理的職能,與兒子公司分開,有利于打破邊界不清的局面",原上海市建交系統官員分析說。
追問賠償能力
賠償資金從哪里來?靜安建總是否具有賠償能力?這些繞不開的問題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靜安建總一位負責人向本報記者初步估算,按照5.1萬元/平米單價計算,乘以大樓的2萬平米面積,僅房屋賠償就將高達10億多元。除了房屋賠償外,靜安建總還將支付人身賠償、資產賠償以及善后安置中的住宿費用等。
然而,根據靜安建總2009年的年檢報告顯示,該公司年末資產總額約為3.17億,其中長期投資有8393萬,年末負債總額為1.35億元。
這樣的財務狀況能負擔起巨額賠償嗎?
上述靜安建總負責人稱,"由于財務上合并報表等因素,并未將公司下屬子公司的資產計算在內,所以資產總量實際上超過報表顯示的金額,盤整后足以支付各種賠償。"
他同時表示,目前建總除了與居民溝通善后賠償問題外,還在盤整資產,對資產進行評估變賣,相關業務也在洽談中。
日本地震造成的核事故賠償方案中,東京電力作為賠償主體,先賠償到公司破產,不夠再由政府注資。
而靜安建總的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表示"會將賠償工作進行到底"。
[本資料為當寧消防網整理(原創、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尊重版權。當寧消防網系專業的消防器材商城,包含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銷售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