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位于遼東山區,地形復雜、山高林密,電力線路大多建設在崇山峻嶺之間,“夏穿林海、冬跨雪原”是本溪輸電人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普遍應用到輸電線路的日常運維與檢修中,使輸電巡視從“人巡”過渡到“機巡”,從“地面巡視”發展到“空中立體巡視”,從“人眼判別”升級到“智能感知”,開啟了輸電智能化巡檢的新時代。
無人機自主飛行 提高巡檢質效
12月1日,遼寧本溪突降大雪,氣溫驟降至零下12攝氏度,給輸電線路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嚴峻挑戰,也給巡線工作增加了難度。國網遼寧本溪供電公司巡視人員根據雪后特巡計劃,對“三跨”重要線路進行全面巡視,通過無人機攝像頭回傳的畫面,清晰掌握了線路的基本情況。
據了解,無人機自主巡檢指的是飛控人員一次性發出指令,無人機按照指令自主出發、自主巡檢、自主返回降落。在自主飛行的過程中,精準發現螺栓、銷針、螺帽等是否脫落,并實時把圖像回傳到地面操控平臺。輸電人員根據巡視發現的結果,分析線路的缺陷。無人機對重點部位進行360度全方位拍攝,真正實現了巡視“零死角”。
2019年,本溪公司全面推進“人工+無人機”自主巡航協同巡線模式,改變了傳統人工粗放式運檢模式,實現設備運檢的立體化、多樣化和智能化。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完成桿塔巡檢3551基,飛行軌跡2094公里,發現缺陷并消缺76處。無人機自主巡視已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巡視手段,為線路的狀態分析和評估提供了可靠的分析數據,為打造智能電網提供重要支撐。
可視化預警識別 編織安防網絡
本溪地區共有輸電線路2145公里,線路走廊“點多、線長、面廣”。本溪公司自2017年以來,對“三跨”線路、外破隱患點安裝了213套可視化監拍裝置,利用其感知、夜視、聲光告警、就地識別等功能,累計發現并消除通道隱患81處,真正實現“看得見、盯得牢、防得住”的輸電線路安全管理。
2018年初,本溪公司在輸電運檢室建設了可視化監控室,通過大屏幕實時接收可視化監拍裝置回傳的信息,安排5個輸電運維班班長進行輪值,實現對線路通道和施工現場的全面監視。2019年,輸電運檢室所有管理層全部安裝可視化監拍裝置的手機APP客戶端,使線路巡視完成了由“跑不完、尋不到、防不住”到“坐著看、全預警、全覆蓋”的管理轉變,實現了本質安全的提升。
本溪公司輸電運檢室主任李湛表示,輸電線路可視化巡檢系統運行至今,線路跳閘次數明顯降低,2019年的跳閘率比2018年降低45.5%。“運維模式實現了‘人防’到‘機防’的轉變,極大提升了線路防護水平。”
國網芯智能感知 打造堅強電網
“A相導線溫度零下3.5攝氏度,B相導線溫度零下3攝氏度、濕度81.5%RH,C相導線零下3.5攝氏度。”11月24日上午9點57分,本溪公司輸電運檢室專工嚴寶龍手機微信接收到來自一百公里外220千伏桓黃2號線14號桿塔傳來的測溫信息。
據介紹,這是一款名為“國網芯”的APP,即無線無源在線測溫系統,可在極寒、高溫、極熱、高鹽霧、強電磁等環境下可靠運行,能夠有效監測接頭過熱、溫度計相間溫差,及時發現可能的發熱故障,并快速定位將信息推送到輸電運維人員手機微信或APP,實現數據圖像“外網安全接入,微信預警推送”。
從今年10月開始,本溪公司已經在輸電線路上安裝了3套無線無源在線測溫儀,全部運行良好,實現了提前預判、就地隔離,將故障預防在萌芽狀態,極大提高了供電可靠性。
泛在電力物聯網技術在輸電線路智能化巡檢中的有效運用,改變了以往輸電線路的粗放式管理,開啟了“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提升電網運行的可靠性和巡視效率。截至12月3日,該公司輸電專業連續安全生產7413天,實現安全生產長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