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進入雷電高發期,對于雷電的危害,幾乎無人不曉。然而,雷電的“脾氣”讓人捉摸不定,究竟什么時候會發生?下一次雷擊的目標在哪?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也感到頭疼。記者日前從本市防雷產品測試中心得到消息,利用高科技監測預警系統,未來的申城有望得到一張“防雷網”的細心呵護。
雷電災害被列為全球6大自然災害之一。本市年均雷暴日為49.9天,屬于多雷地區,城市里的高層建筑、計算機網絡、電網、家用電器以及消防、智能化門禁等系統,都是雷電的“興趣點”所在。盡管近30年氣候統計資料顯示,申城每年雷暴日數無明顯增加,但雷電事故卻呈逐年遞增趨勢,因雷擊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一年接近2億元。
“預防雷擊,需要提前捕捉雷電的蹤影,這需要‘閃電定位’和‘電場感應’這兩大技術同時發揮作用。”市防雷中心主任王建初告訴記者,目前,本市已在崇明、南匯等地布設了多個閃電定位系統。這些定位系統就像哨兵一樣,當閃電尚在云層間醞釀時,它們就已進入“一級戒備狀態”。隨后,一旦發生打雷現象,200公里以內的雷電位置都逃不過它的眼睛,監測成功概率在90%以上。同時,一種大氣電場測試儀也被分布到本市多個角落,該儀器對大氣中電場的“嗅覺”能力極強,只要在它的監控范圍內“嗅”到某塊空氣中“蓄電量”十足,就立即與氣象雷達等設備配合,提前15至20分鐘發出雷電預警。
建造一張全面的“防雷網”不僅需要對雷擊現象進行實時監測,更需要提前對雷電進行模擬并研究其個性。王建初表示,作為國家質量認證中心的委托檢測實驗室,本市防雷產品測試中心可通過提高檢測本市防雷設備的實際防護能力等方式,對申城防雷網絡進行不斷加固。
專家透露,本市氣象部門正醞釀與市保險監督管理局、10多家保險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天氣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一種以雷擊災害為保險標的的新型氣象保險有望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