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足跡?為什么要做產品碳足跡?其核算方法是什么?具體流程是什么?與碳標簽、碳交易有什么聯系?......隨著雙碳熱度逐漸升高,人們對碳足跡的興趣也愈發濃厚。近兩年碳足跡服務市場的發展可以用“突飛猛進”形容,市場規模幾乎迎來成倍增長,且涉及衣食住行等幾乎所有社會領域。
什么是碳足跡?
碳足跡是指由個人、組織、事件或產品直接和間接造成的溫室氣體(GHG)排放總量,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
碳足跡按照相關度可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生產生活中直接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量,如乘飛機、發電等;第二碳足跡是購買和使用商品,如消費一瓶瓶裝水時,因為生產、運輸、銷售、回收等過程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
碳足跡按照尺度可分為個人、產品、企業、國家四個層次。其中,產品碳足跡是應用最廣的概念。對于個人,碳足跡可以是開車上下班等日常行為;對于產品,碳足跡反映一件產品的環境友好程度;對于企業,碳足跡可發掘企業減排潛力,提升競爭力;對于國家,碳足跡意味著各行業碳排放量總和。
什么是產品碳足跡?
產品碳足跡(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是指衡量某個產品在其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總和,即從原材料開釆、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分銷、使用到最終處置/再生利用等多個階段的各種溫室氣體排放的累加。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0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全氟化碳(PFC)和三氟化氮(NF3)等。產品碳足跡的計算結果為產品生命周期各種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加權之和,用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單位為kgCO2e 或者gCO2e。
在計算產品碳足跡時可以選擇基于“搖籃到大門”或“搖籃到墳墓”的方式進行量化。“搖籃到大門”(B2B)是指產品的碳核算到該產品走出工廠為止,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非終端消費的產品,如鋼鐵、水泥、玻璃、陶瓷、混凝土等。“搖籃到墳墓”(B2C)則除考慮原材料生產和運輸的排放外,還要考慮產品使用及廢棄階段的排放,這種方式一般適用于消費端的產品,如手機、電腦、汽車等。
無論從“搖籃”到“大門”的全供應鏈排放,還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全價值鏈排放,核算邊界都是從生產系統的自然資源開發,到生命終結(包括回收活動)的整個階段。
為什么要做產品碳足跡?
對于企業而言,確定產品碳足跡是減少企業碳排放行為的第一步,有助于企業真正了解產品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減少供應鏈中的碳排放;對于出口制造企業而言,開展產品碳足跡計算是提高國際競爭力,打破國際碳稅壁壘的必由之路;此外,碳足跡標識是引導消費者的環保消費者行為的有效措施之一,指導其選擇更為環保的產品。總之,大力推進碳足跡認證、把碳足跡核算清楚,既是順應國內綠色發展的需求,也是碳足跡核算邊界明確化的市場步伐。
產品碳足跡的意義和作用,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發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生產成本;
2、提高企業產品品牌聲譽,提升產品競爭力;
3、滿足消費者/客戶對低碳商品的采購需求,引導低碳產品市場;
4、有效應對綠色貿易壁壘,可以幫助產品走出國門,贏得國際市場認可;
5、為綠色產品、綠色工廠、零碳工廠等認證加分;
6、產品碳足跡管理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綠色發展轉型,助力企業碳中和。
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方法
生命周期評價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為一種評價工具,主要應用于評價和核算產品或服務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即從搖籃到墳墓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從搖籃到墳墓一般指的是從產品的原材料收集到生產加工、運輸、消費使用及最終廢棄物處置(ISO,1998)。目前比較常用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可以分為下列三類(依據方法的系統邊界設定和模型原理):
1、過程生命周期評價(Process-based,PLCA),該方法是最傳統的生命周期評價法,同時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評價方法。根據ISO頒布的《生命周期評價原則與框架》(ISO14040)(ISO,1998),該方法主要包括四個基本步驟:目標定義和范圍的界定、清單分析、影響評價和結果解釋,而每個基本步驟又包含一系列具體的步驟流程。對于微觀層面(具體產品或服務方面)的碳足跡計算,一般釆用過程生命周期法居多。
2、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Input-outputLCA,I-OLCA),克服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中邊界設定和清單分析存在的弊端,引入了經濟投入產出表,這個方法又稱為經濟投入產出生命周期評價。此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模型,在評估具體的產品或服務的環境影響時,首先“自上”表示需要先核算行業以及部門層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此步驟需要借助于間隔發表(非連年發表)的投入產出表,然后再根據平衡方程來估算和反映經濟主體與被評價的對象之間的對應關系,依據對應關系和總體行業或部門能耗進行對具體產品的核算。該方法一般適用于宏觀層面(如國家、部門、企業等)的計算,較少應用于評價單一工業產品。
3、混合生命周期評價(Hybrid-LCA,HLCA),指的是將過程分析法和投入產出法相結合的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按照兩者結合方式,目前可以按照其混合方式將其劃分為三種生命周期評價模型:(A)分層混合、(B)基于投入產出的混合和(C)集成混合。總體來講,該方法的優勢在于不但可以規避截斷誤差,又可以比較有針對性評價具體產品及其整個生命周期階段(使用和廢棄階段)。但是前兩種模型易造成重復計算,并且不利于投入產出表的系統分析功能的發揮;而最后一種模型則由于難度較大,對數據要求較高,尚且停留于假說階段。
需要定量評估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對于碳足跡的影響,以具體產品為研究對象,選取的傳統的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方法較為恰當。
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方法對比
(目前我國碳足跡核算以過程生命周期評價法為主流)
產品碳足跡的核算范圍
各國、各行業執行的組織碳排放邊界有以下三種:
范圍1(Scope 1):公司直接燃燒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范圍2(Scope 2):公司購買的電力和熱力能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范圍3(Scope 3):除范圍1和2以外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上游供應鏈排放和下游所有的環節排放。
產品碳足跡評估的一般步驟
1、建立產品生命周期流程圖
該流程圖應包括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包括材料、能源和廢料,然后根據產品生命周期包含階段的不同建立起不同的流程圖,在建立流程圖之前要確定所選產品對象屬于B2C還是B2B。
2、確定產品邊界
根據ISO14025系列標準的相關規定, 確定產品邊界,這個邊界要與其所規定的系統邊界保持一致;如果規定的產品類別邊界不適用于評價所選定產品,則根據標準原則重新界定系統邊界。
3、收集數據(即碳排因子)
收集該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全部階段中的生產活動數據和碳排因子。
4、計算產品碳足跡
使用碳足跡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注意質量守恒,確保不遺漏任何一項,保證所有輸入、輸出及廢棄物均計入計算公式。
5、檢驗不確定性
此項工作不是必要的,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但檢驗不確定性有利于提高計算結果準確程度,更加了解收集數據的質量程度。
部分獲得產品碳足跡認證的企業
碳足跡與碳標簽
碳標簽是指將已認證的產品碳足跡信息在產品或產品包裝上以標簽的形式展示,是直觀展示產品碳足跡、減碳努力的方式。
可以說,碳標簽是產品碳足跡的量化標注,碳耗用得越多,二氧化碳制造得越多,碳足跡就越大,從而標注在產品上的碳標簽也就越大;反之,碳標簽就小。
對碳標簽進行分類,不僅可以使消費者清楚了解到產品的碳信息,也便于政府、企業對碳標簽進行管理。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碳標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碳足跡與碳交易
碳足跡和碳交易,從碳排放量的核算到控制,兩者相互銜接、共同作用,成為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碳足跡,可更加精準地核算碳排放量,是實施碳交易、實現碳中和的基礎和前提。碳足跡建立在全生命周期的基礎上,能夠對企業或產品的全部環節進行核算。這種核算不僅能夠激發個人的能源與環保意識,也能對企業碳排放行為進行衡量與約束。
碳交易,是實現碳中和的主流選擇。相對于碳稅等其他減排政策,碳交易機制具有靈活高效的優勢。碳交易,首先是交易主體的多樣化。碳交易市場不僅包括控排主體,還涉及各種投資機構、中介公司、個人投資者,形成了豐富的產業生態圈。其次是交易產品的多樣化。作為一種市場化機制,碳交易市場中包括碳排放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之間的交易,還可與期權、保險、證券、碳基金、碳信用等金融產品有機結合。最后是碳減排高效化。兩者疊加下,行業格局進行新一輪洗牌,排碳能力更強的企業得以存活,實現更高的碳減排效率。
碳足跡疊加碳交易制度,已成為低碳環保下最為重要的政策措施,是世界各國的主流選擇,也是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