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動汽車來說,充電樁是剛需,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突飛猛進的同時,與之配套的充電樁建設卻稍顯落后。對于很多人來說,看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再看到如此廣闊的市場空間,難免會想加入。
經濟觀察報曾指出,想要入局充電樁生意的玩家來說首先要面臨三個基本的挑戰:
一、被物業公司“卡脖子”。
據了解,物業公司認為充電樁是掙錢的大生意,即便現在不掙錢,充電樁企業也是享受國家補貼的,因此必須得交“進場費或者管理費”。而這項生意短期之內并不能快速盈利,企業因此承受了巨大壓力。
二、稅收負擔。
目前公共充電樁有相當部分是在政府等機構大院、商場停車庫、公交公司停車場等地,這些機構大多無法給提供電費發票,并且許多物業公司本身能夠開電費發票但不愿意承擔稅點。
三、提高利用率難。
例如北京的車樁比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部分公共充電樁的利用率依然很低,主要是燃油車占位嚴重。
而北京智充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丁銳曾表示,充電樁運營本身是一個重資產模式。
所謂重資產,是指企業所持有的例如廠房原材料等有形的資產。而重資產公司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隨之而來的是獲得較少的利潤回報,利潤率較低。
并且存在的運營風險為:
占用大量的資金,機會成本耗費大;
大量折舊攤銷費用,面臨一旦轉產、或者資源使用不足將面臨大量損失的風險;
較低的利潤率將導致后續投入大,不斷發生更新、維護的相關費用,“瓶頸效應”讓企業想獲得更大的規模、效益就必須增加大量的資金投入;
較大的固定資產投入使得生產線需要不斷更新,折舊率高,并且產品需要不斷更新,新產品研發費用高,更新生產線投入也很大。
因此對于創業者來說就意味著想到,電動車數量需要變多才能掙到錢,并且充電樁的故障率也要控制,不然也掙不到錢。
更為“尷尬”的是,一般來說充電樁建設的場地不歸自己,想租地盤得看停車場車位每月的租金多少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