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图118论坛118网_免费毛片看_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_91aaa免费观看在线观看资源 _2021黄色视频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創亞電氣集團有限公司 > 電力體制改革為電力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企業動態

電力體制改革為電力工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2022-03-22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電力工作者學習黨史,要結合電力工業改革與發展的實際來學,要與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相貫通,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改革開放至今,電力工業始終沒有停止體制改革的步伐。正是因為這些改革,才不斷推動電力工業實現了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們今天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電力體制改革,就是為了做到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一、投資體制改革

  改革開放前,電力工業采取的是“一家辦電”的體制:中央財政撥款搞建設,原電力工業部(水電部)總包辦電,社會各行業只管用電。但中央財政撥款有限,電力投資長期不足,造成全國缺電局面越來越嚴重。1979年,原電力部做過一次全國缺電的定量調查,1978年全國缺電合計達到523億千瓦時,占當年實際發電量的20.6%。

  1979年8月28日,國務院以國發214號文批轉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建委、財政部《關于基本建設投資試行貸款辦法報告》及《基本建設貸款試行條例》,規定從1980年起,試行由財政撥款改為中國人民建設銀行貸款的制度。基本建設資金由過去的無償使用改為有償使用,這是中央決定用經濟辦法管理基本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

  “撥改貸”給電力投資體制帶來次變革。1979年,原電力部根據國發214號文,下發《關于頒發電力工業基本建設貸款試行辦法的通知》規定,從1980年起對電力基本建設20個在建工程項目試行“撥改貸”,財政不再向電力企業投入建設資金和補充流動資金,企業要依靠銀行貸款擴大再生產。借款單位除歸還本金外,還要負擔借款利息,年利率3%,還款期15年。原電力部成為國家個進行“撥改貸”試點的行業部門。

  電力工業實行“撥改貸”的首個工程為上海閔行發電廠11號機組建設項目(12.5萬千瓦),向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貸款3700萬元,實行資金有償使用。由于實行資金有償使用和貸款項目提前建成及還清貸款的獎懲制度,貸款提前16個月還清。閔行11號機組的建設走出了拓寬電力建設資金的重要一步。

  1982年開始,電源項目的投資撥款均改為貸款。1985年,“撥改貸”又擴展到輸變電及小型基建項目,貸款年利率由3%調整為3.6%。此后,電力行業逐步增加了特種“撥改貸”、商業銀行貸款、投資公司貸款、國外借款等試點。“六五”期間,國家電力基本建設投資140.1億元,國內貸款總數78.45億元,占電力投資完成總數的26.1%。“七五”期間,利用“撥改貸”資金計劃286億元,實際完成154.7億元;銀行貸款計劃80億元,實際完成了160.4億元,“撥改貸”資金與銀行貸款實際執行占電力工業總投資的31.85%。

  作為基建領域和投融資領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撥改貸”促進了電力工業體制改革。

  但單靠“撥改貸”一項政策,依然無法解決電力工業快速發展需要的資金來源。電力要發展,就必須擺脫獨家辦電的傳統模式,制定優惠政策,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部門和企業辦電的積性,做到國家、地方、企業一起辦,走多層次、多渠道籌資辦電的新路子,并給集資單位優先用電權,這樣才能電力發展的資金來源。

  1981年,山東龍口發電廠開創了集資辦電的先河。原電力部和山東省煙臺地區行署合資建設龍口電廠一期工程,安裝兩臺10萬千瓦機組,總投資約1.65億元,原電力部負責其中的電廠設備費約6千萬元,其余資金均由煙臺行署發行龍口電廠建設股票集資解決,走出了一條各方集資、多家辦電的新路子。

  為進一步推動集資辦電工作,1985年5月23日,國務院以國發72號文件批轉了原國家經委、原國家計委、原水電部、原國家物價局制定的《關于鼓勵集資辦電和實行多種電價的暫行規定》,實行“誰投資、誰用電、誰得利”政策,鼓勵地方、部門和企業投資建設電廠,明確了集資辦電的兩種形式:一是集資擴建新建電廠,二是通過出售用電權集資辦電。集資辦電,從部門與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政策。

  國發72號文推動了地方政府掌握的建設資金進入電力建設領域,電力建設的資金大幅度增長、電力建設的規模迅速擴大,對緩解當時的電力緊張起到了一定作用。

  集資辦電的典型工程還有:浙江省政府與原電力部合資建設的浙江臺州電廠(2*12.5萬千瓦機組),云南省政府與原水電部合資建設的云南漫灣水電站(一期125萬千瓦),湖南省政府與原水電部合資建設的湖南五強溪水電站(120萬千瓦),原水電部和湖南省合資建設的500千伏葛洲壩—常德—株洲超高壓輸變電工程。

  為解決電力建設資金來源,緩解華東電網電力供需矛盾的緊張局面,原水電部于1983年8月在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次會議上提出采用工業用電每千瓦時提價兩分錢作電力建設基金的辦法。1984年6月,華東電網領導小組討論通過了《華東電網籌集電力建設資金實施辦法》,并由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和原水電部聯合上報國家計委。1984年9月,國務院批準從1985年起在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試行在工業用電中征收兩分錢的電力建設資金。

  為解決全國嚴重缺電和電力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在華東試點并取得成效基礎上,1987年12月21日,國務院以國發111號文批轉了原國家計委《關于征收電力建設資金的暫行規定》,決定從1988年1月1日起在全國征收電力建設資金,作為地方電力基本建設的專項資金,征收標準為每度電兩分錢,由用戶隨電費繳納,由各省區市統一組織征收。電力建設資金首先要用于已列入國家計劃的大中型電力項目建設,彌補國家計劃安排項目的投資缺口。兩分錢就像藥引子一樣,調動了各省區市地方政府辦電的積性,為集資辦電建立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1980年代,在經濟領域實行大規模對外合作交流的大形勢下,電力工業積敞開大門,吸引外資尤其是海外華商資本,引進國外管理方式和技術、設備,走在了各工業部門的前列,資金市場成為我國電力建設資金的又一大來源。外資主要有金融組織、外國政府貸款和國外出口信貸等相對比較優惠的貸款,以及海外華商資本、港澳臺資本。除貸款外,還有合作、合資、BOT(建設—經營—轉讓)等多種利用外資形式。

  1979年3月投運的粵港聯網一期工程,使用了一批香港中華電力公司提供的輸變電設備,是目前查到的改革開放后早利用外資的電力工程。

  1987年開工建設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以40.72億美元的投資總額,成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合資項目。

  廣州沙角B廠(2*35萬千瓦)是利用外資辦電的典型項目,它是中國個BOT項目,也是個以項目融資方式取得銀團貸款的大型基建項目,工程進度很快,27個月即實現了兩臺機組建成投產。其投資商港商胡應湘,又投資建設了沙角C廠(3*66萬千瓦)。

  “六五”“七五”時期電力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還有一個“煤代油”專項資金。1980年代初,國內存在大量的燃油電廠,國務院決定以煤代油,騰出原油出口,積累資金,倒過手來發展能源交通。設立了以煤代油專項資金并納入國家計劃。在原國家計委設立了國務院以煤代油專項資金辦公室,負責編制以煤代油的計劃和規劃,管理專用資金,審批煤代油建設項目。國務院撥給了100萬噸原油,將出口油的利潤收入約5.7億元和國家財政安排的3億元鍋爐改造資金作為啟動資金,同時確立了滾動發展的原則,利用這項資金安排一批燒油鍋爐改造為燒煤鍋爐,將壓下來的燒油用于出口,出口油的利潤仍作為“煤代油”資金,用于壓縮發電機組燒油工作,滾動發展。

  1985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華能電力開發公司成立,成為專門利用外資建設和經營電廠的獨立發電公司。華能電力開發公司由國務院煤代油辦公室歸口管理,屬于投資性質的合資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在經營上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到1989年12月,華能大連電廠、福州電廠、南通電廠、上安電廠相繼提前建成投產發電,四廠均為2*35萬千瓦燃煤機組。華能電力開發公司高速度、高質量、低造價建成投產批火電廠,為緩解缺電局面作出了積的貢獻,為利用外資辦電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務院煤代油辦公室歸口管理的華能電力開發公司、華能精煤公司、華能發電公司等企業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于1988年8月成立,其成員除煤代油辦9 家公司外,還有原水電部歸口管理的 4 家公司。華能集團是“政企分開”“集資辦電”的產物,為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1985年11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七五”期間以煤代油計劃安排問題的通知》(國辦發〔1985〕76號)進一步明確,煤代油資金在財政部列收列支,煤代油投資實行撥款改貸款,收回貸款仍作為煤代油專用資金,繼續用于能源交通建設。

  根據“七五”計劃執行情況的統計,全國完成電力建設投資1000億元,其中,煤代油投資和華能集資、利用外資達200億元以上,占全國電力投資的20%;全國新增大中型電站裝機容量3900萬千瓦中,煤代油和華能機組占21%。

  在多渠道籌資辦電的政策推動下,多家辦電的新格局逐步替代了一家辦電的舊格局,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產權多層次、資金使用有償化的局面。到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前,原國家電力公司系統外的發電裝機容量已經占據了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半壁江山!

  二、基建管理體制改革

  在利用外資辦電的過程中,“魯布革沖擊”首先對當時中國的電力建設特別是水電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隨后引發了全國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改革。

  云南魯布革水電站(4*15萬千瓦),是中國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的基本建設項目,在國內首次采用了招標、合同制管理及通行的工程監理制和項目法人負責制等管理辦法,取得了投資省、工期短、質量好的經濟效果。這種管理模式提升了效率,是對原有投資體制、施工管理模式和建筑施工企業組織結構的挑戰。

  “魯布革”作為一個窗口、試點,從勘察、設計、施工的改革,到采用新的招投標、監理、合同管理等,給整個電力建設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加快了水電開發進程。廣州抽水蓄能、廣西巖灘、云南漫灣、福建水口、湖北清江隔河巖等五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紛紛實行了業主負責制、招標承包制、建設監理制的管理模式,這些項目在工期、質量、造價等方面取得了公認的成績,被業內譽為“五朵金花”。

  20世紀80、90年代,電力基建企業積學習、借鑒管理理念、機制和同行的做法,開始進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電力基本建設領域逐步推廣實行了“五制”,即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資本金制。電力勘察設計、建筑施工、機電安裝等企業從項目獲取、過程管理、成本控制、利潤分配等多個方面開展了體制與機制的改革。

  三、“二十字”方針

  1980年代,電力工業高速發展,電力基本建設投資額長期保持各年度國民經濟各部門投資額的位,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均有較大增長。

  雖然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但由于全社會用電量尤其是工業用電量快速增長,電力工業的發展還是滿足不了社會需求。到1980年代中期,全國性的缺電愈發嚴重,供需矛盾持續緊張。

  針對嚴重缺電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加快電力工業發展與改革,1986年5月,電力體制改革會議提出,電力工業體制改革的根本問題要有利于加速電力建設,充分調動各方面辦電的積性,要注意在國力允許的條件下多搞一些電力建設。會后成立了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小組,研究制定改革方案。

 1986年6月25日,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小組向國務院提交了《加快電力工業發展的改革方案(草案)》。草案提出了六方面意見:改革跨省區大電網和省區電網的關系;改革電網和電廠的關系,擴大電廠的權限;“七五”期間電力基本建設,由原水電部向國家總承包;鼓勵多渠道辦電;改革現行的更新改造投資結構,增加發電廠和電網自我更新設備的能力;降低電力工業產品稅的稅率,貸款實行差別利率和貼息,加收電力建設資金。隨后,在這份方案基礎上,初步確立了“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十六字原則。

  1987年9月中旬,原國家計委、原國家經委、原水電部召集各省區市計委和經委負責人、網省局局長,召開了加快電力發展與改革座談會,在十六字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了電力工業體制改革“二十字”方針,即“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

  “二十字”方針的貫徹執行,地調動了各地辦電的積性,有力地推動了電力工業的快速發展。

  為加快電力工業發展,扭轉電力供應緊張局面,1988年10月21日,國務院以國發72號文印發了原能源部提出的《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文件提出:按照“二十字”方針改革電力工業管理體制,加重地方在辦電和用電方面的責任,調動各方面辦電的積性,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模式辦電的局面。“改革電網管理體制”“將省電力局改建為省電力公司,將網局改建為聯合電力公司”“把包括聯合電力公司和省電力公司在內的各類電力企業辦成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逐步增強企業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

  此后相繼成立了五個聯合電網公司:華北電力聯合公司,華東電力聯合公司,東北電力總公司,華中電力聯合公司,西北電力聯合公司。1993年1月11日,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五大電力集團成立,屬于國務院批準成立的首批55個企業集團。各省級電力局也實施了企業化改造,成立了省電力公司,獨立核算,加入電網。

  這些改革,為下一步的政企分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政企分開

  1990年代,電力工業發展勢頭很好,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在1995年3月突破2億千瓦大關。到2000年,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和發電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歷時多年的全國性嚴重缺電局面逐步緩和,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定,提出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要轉變職能,經濟部門要逐步減少,綜合經濟部門要做好綜合協調工作。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經濟管理部門逐步改組為不具有政府職能的經濟實體,或改為國家授權經營國有資產的單位和自律性行業管理組織”的改革方向。

  根據中央精神,國務院決定原電力部作為機構改革的試點。1996年8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原電力部改為國家電力公司的方案。12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48號文下發《國務院關于組建國家電力公司的通知》明確:國家電力公司由國務院出資設立,采取國有獨資的形式,是國務院界定的國有資產的出資者和國務院授權的投資主體及資產經營主體,是經營跨區送電的經濟實體和統一管理國家電網的企業法人,按企業集團模式經營管理。注冊資本為1600億元。

  1997年1月16日,國家電力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組建國家電力公司不僅是電力工業管理體制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是政府機構改革、促進管理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的需要。

  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批準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撤銷電力工業部,將原電力工業部的行政管理職能移交原國家經貿委,行業管理職能移交給中電聯,國家電力公司作為國務院出資的企業獨立運營,電力工業在中央層面實現了政企分開。從1949年10月成立燃料工業部開始,無論是燃料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水利電力部,還是能源部,都是由經濟部門管企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電力工業的行政管理職能轉給了綜合經濟管理部門,電力企業作為經營實體獨立運營。這是電力工業管理體制由計劃經濟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折。

  1998年12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46號轉發了國家經貿委《關于深化電力工業體制改革有關問題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廠網分開,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規范有序的電力市場”“堅持政企分開、省為實體的方針,深化省級電力公司的改革”“加快實施全國電網聯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廠網分開、競價上網”的試點工作開始在上海、浙江、山東、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六省市推行;同時,建立省級電力公司的工作全面鋪開,東北三省率先成立省級公司。

  五、“二灘棄水”加快改革步伐

  在“二十字”方針的指導下,電力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世紀末,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跨省的區域性高電壓等級的主網架,缺電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電力工業有力支持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電力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明顯變化后,當時的電力體制暴露出了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弊端。壟斷經營的體制性缺陷日益明顯,省際市場壁壘阻礙了跨省電力市場的形成和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管理方式已經不適應發展要求。為促進電力工業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競爭能力,必須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進程。

  這時出現了“二灘棄水”事件。四川二灘水電站是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的個大項目,總裝機容量330萬千瓦,1998年至2000年這三年的可發電量約為322億千瓦時,但實際上網電量只有132億千瓦時,大半生產能力白白浪費了。

  二灘棄水成為改革電力體制的重要動因。

  2000年6月,國務院三峽建委第九次會議討論三峽電力消納分配問題,決定由原國家計委牽頭,會同原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原國務院體改辦及原國家電力公司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盡快研究提出電力體制改革方案。

  10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69號文件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電力工業體制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電力體制改革工作由國家計委牽頭,會同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國務院法制辦、國務院體改辦、國家電力公司及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的電力體制改革協調領導小組負責。電力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由協調領導小組組織制訂,報國務院審批。”還規定,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山東六省市外,其余各省一律暫停執行地方政府或電力企業自行制訂、實施的“競價上網”發電調度方式。有關省為實體的試點范圍暫不擴大,尚未進行的一律暫停。

  從此,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為標志的電力體制改革加快了進程。

  六、廠網分開、主輔分離

  2002年1月12日,國務院原則同意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1月24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同意了電力體制改革方案。2002年2月10日,國務院以國發5號文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決定對電力工業實施“廠網分開、競價上網、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電力體制改革。“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積穩妥、配套推進的原則,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有步驟、分階段完成改革任務。”

  總體目標是:“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電價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電力發展,推進全國聯網,構建政府監督下的政企分開、公平競爭、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電力市場體系。”

  主要任務是:“實施廠網分開,重組發電和電網企業;實行競價上網,建立電力市場運行規則和政府監管體系,初步建立競爭、開放的區域電力市場,實行新的電價機制;制定發電排放的環保折價標準,形成激勵清潔電源發展的新機制;開展發電企業向大用戶直接供電的試點工作,改變電網企業獨家購買電力的格局;繼續推進農村電力管理體制改革。”

  主要內容是:首先實現“廠網分開”,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電力資產按照發電和電網兩類業務劃分。發電環節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將原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發電資產直接改組或組建為規模大致相當的五個全國性的獨立發電公司,逐步實行“競價上網”,開展公平競爭。電網環節分別設立國家電網公司和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下設華北、東北、華東、華中和西北五個區域電網公司。

  2002年12月29日,中國電力新組建(改組)公司成立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11家新組建(改組)公司宣告成立: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

  2003年10月至11月,東北、華東、華中、西北、華北電網公司相繼掛牌成立,完成了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五個區域電網公司重組改制任務。

  2002年的電力體制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指令性計劃體制和政企不分、廠網不分等情況,初步形成了電力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壟斷經營,促進了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加快了電力工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

  2002年國發5號文明確,電力體制改革任務之一就是實現主輔分離。即國家電力公司擁有的電力設計、修造、施工等輔助性業務單位,要與電網企業脫鉤,進行公司化改造,進入市場。

  2007年4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19號文轉發了電力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關于“十一五”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逐步推進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此后,國務院國資委牽頭制定了新的方案。以四個輔業集團為基礎,改制成立兩家大型輔業集團,兩大電網公司的電力修造、送變電施工和勘測設計等輔業資產分別劃進這兩大集團。

  2008年初,罕見雨雪冰凍災害對全國范圍的電力設施造成較大沖擊,兩大電網公司提出應將設備制造、電力勘測設計和送變電等業務作為電網重要業務保留的意見。國務院批示“進一步論證”,主輔分離改革暫時停止。

  2010年,國務院國資委再次啟動改革。當年9月3日,電力體制改革小組通過了國務院國資委制定的主輔分離方案。11月,方案上報國務院。2011年初,國務院同意該方案。2011年9月,順利完成電網輔業的剝離合并,主輔分離改革基本完成。

  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和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分別重組成立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剝離出來的勘測設計企業,火電、水電施工企業和電力修造企業,并入新成立的兩公司。

  2011年9月29日,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實現了規劃設計、工程施工、設備制造、項目運營一體化整合,中國電力建設行業從此具備了全產業鏈競爭能力,有效增強了電力建設企業的綜合實力和開拓市場能力。

  兩大輔業集團的組建,標志著歷時多年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重組取得重大進展,也是中央電力企業布局結構調整邁出的重要步伐。

  七、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

  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后,還存在一些亟需通過改革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交易機制缺失,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價格關系沒有理順,市場化定價機制尚未形成;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各類規劃協調機制不完善;發展機制不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面臨困難;立法修法工作相對滯后,制約電力市場化和健康發展。

  為解決制約電力行業科學發展的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促進電力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中發9號文件印發,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由此啟動。

  中發9號文明確指出了改革的重點和路徑:“在進一步完善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開的基礎上,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有序放開公益性和調節性以外的發用電計劃;推進交易機構相對獨立,規范運行;繼續深化對區域電網建設和適合中國國情的輸配體制研究;進一步強化政府監管,進一步強化電力統籌規劃,進一步強化電力安全高效運行和可靠供應。”

  中發9號文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近期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以及加強電力體制改革工作的組織實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重點是:有序推進電價改革,理順電價形成機制;推進電力交易體制改革,完善市場化交易機制;建立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形成公平規范的市場交易平臺;推進發用電計劃改革,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穩步推進售電側改革,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開放電網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電源發展新機制;加強電力統籌規劃和科學監管,提高電力安全可靠水平。

  2015年3月20日到5月5日,為貫徹中發9號文精神,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發布了四個配套文件,要求試點城市及所在省份以更加市場化的方式保障電力供需平衡;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全面開展輸配電價摸底測算工作,改革對電網企業的監管模式,積穩妥推進電價市場化;完善跨省跨區電能交易價格形成機制,并對跨省跨區送電專項輸電工程進行成本監審,根據成本監審結果重新核定輸電價格。

  11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又集中發布了六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對中發9號文部署的重點改革任務提出了明確詳細的“施工圖”,包括: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推進電力市場建設,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推進售電側改革,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構建了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為中央確定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落地和電力市場化建設提供了一張“施工圖”。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由此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到2019年底,基本建立了規則明晰、水平合理、監管有力、科學透明的輸配電價體系;電力市場建設成效初顯,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電力市場體系初具雛形;電力交易機構全部組建完成,實現交易機構管理運營與各類市場主體相對獨立;經營性電力用戶發用電計劃全面放開,電力交易市場化程度穩步提高;售電側放開穩步推進,初步形成多買多賣的市場競爭格局;新能源消納水平逐年提高,在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通過市場化手段加大新能源消納力度。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回顧電力體制改革的歷程,我們看到,電力體制改革經歷了多家辦電、“二十字”方針、政企分開、廠網分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等階段,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形成了適合國情的電力體制改革之路,為電力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持。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迅猛發展,電力工業日新月異,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力強國。1978年,年發電量2566億千瓦時;截至1978年年底,發電裝機容量5712萬千瓦,35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230512千米,變電容量12555萬千伏安。2020年,年發電量7.6萬億千瓦時,截至2020年年底,發電裝機容量22億千瓦,雙雙位居世界,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回路長度79.4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45.3 億千伏安。已建成“14交16直”、在建“2交3直”共35個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線路總長度4.8萬千米,建成了世界上規模的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電力供應從緊缺轉為相對寬松,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長期缺電的局面。

  今天,電力行業正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戰略指引下,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

責任編輯:趙雅君

相關資訊

相關產品

產品系列

在線給我留言

熱門推薦

免費開通商鋪
掃碼關注電氣網
服務熱線
4008-63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