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傳統過年習俗
很多人都說,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幾十年前過春節,那時雖然物資匱乏,但那些搗年糕、做新衣、放鞭炮等過年的習俗特別熱鬧。老溫州的過年習俗有些我們現在還保留著,像撣新、分歲酒等,不過跟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還有一些習俗,現在的年輕人,只在老人講的故事中聽過。
1長竿扎掃把,撣新
一般在年底,臘月二十前后,家家戶戶會選一個吉利的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扎上掃把,處處刷過,還要洗滌用具,準備干干凈凈過新年,這叫做撣新。
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后仍沿襲著臘月撣新的風俗。
2碗盆來排隊,搗糕
以前每逢過年,一定會有一隊搗年糕的人出現。這種年糕不是我們年夜飯吃的那種炒年糕,而是或甜或咸的,夾著皮肉、灑著桂花的糯米松糕。搗糕隊提供從粉到成糕的服務,搗糕用的原材料是糯米粉和糖,都得由各家自己準備。如果你想搗白的年糕就要放白糖,如果想紅紅火火的就要準備紅糖。有些分外講究的人家,更會自己準備瓜子、花生、腌過的肥肉丁等,放在糕里更加好吃。
一進臘月,搗糕隊就來了。各家各戶提著糯米粉的大盆和糖去排隊,等累了,可以用碗盆放在地上來排隊。搗糕隊依順序幫大家把粉變成年糕,年糕剛出來的時候還是熱乎乎的,軟軟的。有時候,搗糕師傅還會把軟的年糕做成金元寶、小兔子、小刺猬等,用兩顆紅豆做成小動物的眼睛,活靈活現。
3高腳碗擺起,分歲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一年忙到頭,沒什么比除夕分歲酒更重要的了。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那一天,講究全家團圓,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頓飯。以前各個家庭子女多,外嫁的女兒會在婆家過除夕,兒媳婦和婆婆就是除夕分歲酒這臺戲的主角。
分歲酒不比新年酒有那么多請客的例菜,更多的是自家人喜歡吃的菜。每到此時,各家老人都會端出珍藏的十個大紅色高腳碗,擺上花蛤、臘肉、醬雞等平時讓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上桌。吃完飯,碗盤收起來,桌子是不收的,再端上瓜子、花生和大白兔奶糖等,吃著聊著,過個圓滿的除夕。
4全城爆竹響,放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除夕午夜時分,家家戶戶會放鞭炮,這叫關門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辭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為吉祥。按習俗,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詞:“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后紙花滿地,燦如云錦,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5家家邀春酒,熱鬧
溫州人拜年的時間有四句俚語可以概括:初一拜佛殿,初二拜丈佬(岳父),初三拜鄰舍(鄰居),初四拜屋底(自家親朋)。
已故溫籍著名作家琦君的書中詳細記載過溫州的新年:農村的新年,是非常長的。過了元宵燈節,年景尚未落幕。還有個家家邀飲春酒的節目,再度引起高潮,氣氛之熱鬧,有時還超過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
春節的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歲節(年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重要的一個節日。